當然了,不久後哈齊婭也將搬到京城居住。
因為萬曆已經在京城恩賜了李獻忠一座府邸。
雖然他並沒有明說,但是意思很明顯,就是叫李獻忠將家眷留在京中。
袁應泰在繼任遼東經略後,動作不小。
不斷地向遼東地區增加兵力,尤其是在南面的寬甸堡附近,明軍的兵力已經從原先熊廷弼士時期的三千人增加到了一萬人。
而且明軍同建州在寬甸附近已經爆發了多次小規模的衝突。
對於這種舉動李獻忠也很無奈。
熊廷弼當初派遣三千白桿兵駐紮,其實正合適。
既能夠保證韃子一時間攻不下寬甸堡,對於糧食的需求又沒有那麼大,即使被韃子包圍也能夠堅守一段時間。
這樣一來就為解圍創造了更多的選擇機會。
但袁應泰派一萬主力駐守就有些問題了。
看似加強了守備力量,但若是被韃子包圍,糧食的壓力會一下子增加好幾倍。
而且他將主力都集中在了寬甸堡,後續的支援力量就會大打折扣。
主力都被包圍了,誰來救援主力?
這是明顯的顧頭不顧腚的打法,完全是業餘軍事愛好者的水平。
即使你想透過寬甸進攻赫圖阿拉,也不用這麼早就駐紮主力部隊,完全可以等到進攻前夕再將軍隊派過去。
今年的“遼餉”尚未徵收完畢,此時朝廷根本就無力發起大規模對建州的征戰。
他真為南邊的明軍捏一把汗,希望袁應泰別玩的太過火!
得益於南線的牽制,開原路這邊建州倒是老實了許多,努爾哈赤即沒有騷擾開原,也沒有找葉赫的麻煩。
反而是遼東鐵騎同突擊營經常出廣順關,去建州的地面上巡視一翻。
但草原上開始暗潮湧動,偉大的林丹汗不滿足於科爾沁表面上的臣服,想趁著他們實力有所削弱聯合宰賽一起吞併科爾沁左翼三部。
此時科爾沁也終於發現建州靠不住了,由於葉赫的阻隔,建州支援科爾沁的路線將會變得非常遙遠。
但建州卻遲遲搞不定葉赫,尤其是李獻忠這場豪華的婚禮,更讓他們覺得建州已經無力吞併葉赫了。
於是科爾沁左翼三部也開始尋找新的靠山,最後找了一圈發現他們現在唯一能夠依靠的似乎只有李獻忠了。
可之前科爾沁才主動聯絡察哈爾同炒花部對李獻忠的迎親隊伍進行截擊。
李獻忠還掃蕩了科爾沁部兩次,雙方早就已經結下了樑子。
於是科爾沁部的莽古斯同明安一商量,決定先同葉赫部講和。
很快他們就送去了一些牛羊,為之前自己配合建州攻擊葉赫的事情道歉。
並表示今後自己絕不參與到葉赫同建州的紛爭中去。
布揚古同金臺吉早就被建州搞得精疲力竭了,自然不願意繼續同科爾沁交惡。
雖說科爾沁的承諾未必靠得住,但哪怕只是暫時少一個敵人也是好的,起碼他們可以不用腹背受敵了。
加之此前雙方是多年的盟友,總還是有一些交情在的。
很快他們就在葉赫城下盟誓,雙方和平共處互不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