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的上映期,長一些的,能有個兩三個月。
短一些的,也就是一個星期。
盧正義的電影,向來都得在院線上留上兩個月,之後才從影院裡下架,登上各大網路影片平臺。
而這一次也不例外,在登上網路平臺後,關於這部電影討論的人愈發的多了。
雖然盧正義如今名氣大,口碑好,但並不影響觀眾選擇留在家中觀影。
從資料統計來看,人們比起於到電影院觀影,多數人都更願意在家中等待電影在平臺上上線,在家中或者是約上好友,一同觀看。
大抵,還是因為一些刻板印象了。
‘電影院是情侶才去的地方’、‘一個人去電影院太可憐了’、‘幾十塊錢吃頓飯不香嗎……’
這樣的一些印象,當然,還有可能是比較耗時就是了。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花上兩個小時的時間在電影院待著可不容易,相比之下,在家裡撥弄進度條,兩個小時的片子,半個小時就能看完明顯省時很多。
但省時有時候,就沒那麼難忘了,顯得很廉價,難有印象。
觀眾多起來,關於恐怖遊輪的帖子、評論也開始變多了。
有的人,關注於劇情的元素,時間迴圈、命運、執念之類的說法,
有的人喜歡研究時間線,他們分析著劇情中,由大迴圈到小迴圈,主角傑西到底經歷了幾層,
還有的人,在思考劇情之外的隱藏內容。
盧正義的電影是這樣的,總是會把一部分劇情隱藏起來,只透過一些細節體現出來。
在這一部片子裡,最明顯的,當然就是B線。
也即是主角的黑化線。
在主角傑西意識到自己在迴圈之後,她第一時間手持著霰彈槍與下一個時間線的自己對峙……
這條時間線,在劇情中並沒有過多的展示,觀眾只能知道,她是在傑西A的影響下出現的。
恐怖遊輪的劇情都是按著傑西A的視角在進行,而對於這個剛上船不久就被傑西A拿槍指著,從而出現的黑化傑西B,只在一部分細節之中展現。
其如何黑化成長的過程,並沒有過多的描述。
適當的留有空白,給予觀眾思考的空間,這是一部電影的基礎課程。
而這一討論,大半年便過去了。
“:不是,真沒動靜了?有錢不賺?”
“:新片呢?預告呢?”
“:我佛了,你不拍片子,我看什麼啊喂!”
“:斷糧了斷糧了,片子沒有,微博也不發,直接玩消失,有人知道盧導家住哪嗎?”
“:這是真退圈了?別啊,我超,繼續拍唄,又不是成績不好,出來多賺點吧,盧導,將來興許二孩、三孩的,多賺點奶粉錢吧。”
恐怖遊輪上映前,便有諸多關於盧正義的傳聞,說是拍完這部片子,人家可能就打算退休,回家帶娃了。
當時,雖然討論度不低,但還是有些人不相信。
畢竟人才三十幾歲,這個年紀聽著不小,但絕對不老。
多少導演,五六十,七八十還在堅持拍攝,甚至有些演員出身的導演,偶爾還會客串或者是主演幾部片子。
主打的一個,賺不夠,根本賺不夠。
但也可能人家真喜歡,除了這一行已經沒有別的事情能做,以至於老七八十還得堅持上工就是了。
別人都這麼努力,盧正義憑什麼三十幾歲就滿足?
而且這一部部片子的票房都不低,這能賺多少錢?大家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數字,但大致範圍還是能看得清楚的。
再加上西方市場那邊,也沒有穩定拿下來,不過就只是個第五位而已。
怎麼不拍嘛,不可能的,都沒圓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