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問我,修行是遠離人群,清淨些好,還是融入人群,我只能說,各有各的選擇,各有各的道路。”
“但就算是要求靜,也不一定非得避世。”
“不裝萬物為之清,不留萬物為之靜,一念不起是真性。這清靜,不是避世離人就能做到的,只是有時候,一個人獨處可能更容易安靜得下來。”
養心觀,
茶園內,
觀山道人悠哉悠哉的衝著茶。
“請。”
他緩緩示意對面坐著的女人。
“謝謝。”
女人輕聲回應,拿起茶杯輕抿了一口,“道長,你有沒有那種……停滯下來的感覺?我是說,好像一直都沒有進步,不管是身上,還是本事,都沒什麼變化的時候。”
“那自然是有的。”
觀山道人樂呵呵的說道,“那大概是你踏上這條路的時候,還太短了。”
“太短?”
女人有些疑惑。
“是,太短了。”
觀山道人回憶著,“我當年在我師傅的帶領下,九歲便心有所悟,踏上這條路。”
“而後的時光裡,每一日,我都覺得這個世界是新奇的,對於自己的身體也有了另一層感悟。”
“九歲前我所看到的世界,認知的自我,跟九歲之後我所看到的世界和自我,完全是兩回事,而這個過程一直持續到了我十七歲那年,我眼中的世界,不再新奇。”
“是……身體的變化停滯了?”
女人臉上一喜,這種情況,不就跟自己現在的情況相似嘛。
“是,但更確切應該說,是遇到了瓶頸。”
觀山道長解釋著,“心有所悟後,很多修行人都修的很快,不管是身體各項機能的恢復,還是對於術的運用的熟練程度,都提升得很快。”
“但這種提升,並不是持續的,而是會停下來的。”
“有的人這一停,就停了一輩子,甚至又重新成為一個普通人,但也有的人能再一次開悟,從而繼續修行下去。”
他口中的‘術’,便是女人口中的‘本事。’
稱呼不同,但意思相通。
觀山道人從小接受道觀內的文化薰陶,在一些詞彙上的用法,會更為規範。
女人臉上的笑容一滯,“還會變回去?!”
聲音都忍不住尖銳了些。
她無法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痛苦。
若是一直沒有,那也就算了。
可一旦感受過這樣的一層變化,讓她重新作為普通人,她還不如死了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