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導演和營銷號騙了,這女主角真不是什麼好人。”
“迷信和不迷信的都沉默了。”
“瑪卡巴卡,比卡巴卡,瑪卡巴卡蹦……”
“所以這個片子最後是大黑佛母剪的嗎?挺不容易哦,紀錄片的素材量那麼大。”
“切,面積都能公攤,詛咒公攤點算什麼?”
“看恐怖片,總不能是圖個吉利吧?”
“有人說這不是恐怖片,就是純噁心人的片子,但其實我想說,‘晦氣’這個詞已經是對一部唐式宗教恐怖片最好的認可了。”
“建議那些刷差評的,建議別看恐怖片了,新聞頻道歡迎你,正能量滿滿……”
……
《咒》首映日的這天晚上,有人吃飽喝足睡大覺,有人破防在網路上激情對線。
臺城,
一棟老式的小區樓內,
一戶所有燈都被開啟的人家裡,一個戴著眼鏡,頭髮稀疏的中年人正用手指在鍵盤上摸索著,打算寫下自己觀影后的感想。
早都聽說,有劇組來臺城這邊取景,藉著這邊的一個遊神民俗拍了個恐怖片。
而今天,作為臺城本地人+影評人,他當然是要到場支援一下本地文化。
但這一支援,就有些不對勁了。
大晚上,根本睡不著。
開著燈也睡不著。
有什麼比網上衝浪更適合驅邪的手段嗎?沒有。
大晚上覺得冷、覺得怕,開啟手機刷刷影片、對對線就熱乎了。
“天公地母保號。”
可這中年人在電腦前坐了半天,還是忍不住起身,先到旁邊的神龕前上了柱香。
接著,他才摸索著起了雞皮疙瘩的手臂,重新在電腦前坐下。
“林北啊,介扮愛做泥寫。”
中年人滑動著滑鼠,看著一重新整理就是幾百條的評論,想看看別人是怎麼說的。
但看了半天,評價褒貶不一。
而且都多數都是短評,幾個字的評價。
給好評的人,罵著給差評的人‘不配看恐怖片’,
給差評的人,又給好評的人科普‘這算什麼恐怖片……’
沒辦法,中年人只得自己來寫。
開啟自己的主頁,他在鍵盤上敲擊著。
【作為一個臺城本地人,一個恐怖愛好者,我個人覺得這部片子還是拍得蠻好的。】
【這部恐怖片,脫離了以往大眾對於恐怖片的認知。它在劇情中,那種突然‘唰’的一下跳出來一個非人生物的環節,有,但是很少;那種拔出桃木劍、祭起符紙、請神上身就開始斬妖除魔的環節,也有,但也有少;那種在鬼怪面前,顯露出人性的真實,互相拋棄的片段呢?還是有,但比較隱晦。】
【這些內容,都只能算是一個支線,真正的主線是民俗文化帶來的‘實感。’】
【首先,這部片子一開啟來,我就有一種熟悉的真實感,低矮的房屋建築,老舊的白牆,還有……角落裡的土地公土地嫲,看得出來,劇組是有用心去觀察平民老百姓的一些生活細節,對服化道進行嚴格的要求。】
【而不是說,像某些電影一樣,花大價錢搭個實景,還搭得假模假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