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16世紀,和平與貿易是埃多楠半島與波旁人的主旋律,戰爭遠離了這裡,可是對於騰龍大陸西海岸來說就不是這樣了,作者恐懼的將那裡稱為“戰亂之地”,這一說法完全沒錯。
1632年至1639年共持續7年,發生在印安地與波特盧之間的蘇巴克戰爭。
1633年至1646年共持續13年,由於烏爾奇三領主內戰導致波特盧與邁席卡軍事入侵,引發三國大混戰的第二次三領主戰爭。
1658年至1670年共持續12年,由於布拉亞松“內國治所”(廢除內國,改為設立衛所)導致的布拉亞松內戰,被稱為改制戰爭。
1661年至1667年共持續6年,邁席卡貴族們推翻新提洛王朝的內戰,反提洛戰爭。
1674年至1688年共持續14年,由邁席卡內戰引發波特盧與烏爾奇武裝干涉(即只派出僱傭軍,沒有正式宣戰)的寡頭戰爭。
為什麼拉文蒂卡貿易會迅速壓倒持續已久的布拉亞松貿易?因為在16世紀時,整個騰龍大陸接連不斷的爆發戰爭,並且進入17世紀以後不但沒有減弱,反而迅速演變為四大國大混戰。
長久且持續不斷的戰爭打亂了騰龍大陸原有的老牌貿易專案,這就讓拉文蒂卡貿易異軍突起,迅速搶佔了原有的市場。而也正是因為騰龍大陸在大打出手,作者才能享受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和平”。
當作者準備去波特盧的時候,波特盧雖然沒有宣戰,但本身扶持了一個寡頭,正在派遣僱傭軍去邁席卡加入混戰,並不算多麼太平,這也是其他人勸作者不要現在就去波特盧的理由。
不過從總序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堅持去了,在到波特盧以後,得到了當地貴族的熱烈歡迎,授予作者可以觀看藏書閣的資格。
可惜的是,作者此時已經徹底老了,因此這一次波特盧之旅沒能再像過去一樣,親自去底層調查資料,作者所寫的資料,都是由波特盧派人提供。
這也就是本書初版和完全版支持者爭論的原因,初版支持者對完全版發出尖銳的批判,他們認為完全版中大肆刪改了原來波特盧人的資料,這已經不是什麼查缺補漏,而是修改上波特盧人認為合適的資料,所以這一部分的史料價值非常低。
波特盧之旅,作者先是去阿達西,評論了“厄波斯事件”之後的修復情況如何,接著在波特盧的首都歐利,最後去了西艾薩克斯瞻仰了古蹟(那裡是“航海家”盧爾登陸邁拉米半島的地方)。
這三處地方瀏覽完以後,作者就打道回府,中間因為天氣原因導致身體虛弱,在都末廖中轉道休息了一陣。
回到河楚以後,作者就在總序中感嘆,“軀體越發虛弱,離世之時不遠,無法與昔日一般,親至下層,深感遺憾。”
接著,作者又用了一年多的時間修改稿子,確立了最終版的《地域文化與族群的分野》,然後於1686年出版了這一步千古名著。
在總序的最後,作者是這麼說的。
“本書最終成稿,私下感慨萬千,萬語千語積於胸口,不知如何吐露。眺望海岸波濤洶湧,猶記當初與拉文蒂卡人芬蘇月下詳談,屈指一算,竟以三十餘載。人生一世,如海中浪花,稍縱即逝,若憑本書與北國,能留有微名存於後世,亦幸哉。”
“成書而樂,寥寥數筆,不知所云。憶予生平,和平為一要事,然2年前波康竟擅起邊釁,與波旁開戰,波旁島六十年之和平,就此淪喪。小輩無知,認為此乃一時之態,戰後自然恢復常規。”
“然海神曾語,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邊釁一開,何人有能力挽天傾?恐見戰火燃遍波旁的海!”
就當時來看,作者盧爾·沙特斯在死前又開了一道先河,預言一場會席捲整個波旁的海的恐怖戰爭即將爆發,在盧爾·沙特斯死後,又有無數人做出預言,做出警告,害怕這一場戰爭的迫近。
他們的預言很無奈的是正確的,然而他們試圖阻止戰爭的努力是註定徒勞的,在波旁的海戰爭結束之前,波旁的海諸國之間的戰爭註定是越來越大,席捲的範圍是越來越廣。
而1684年爆發的維利斯戰爭,不過是波旁島與埃多楠半島新一輪戰爭爆發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