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納達人是在索斯正式建立國家,建國以後,瑪納達人主要的擴張方向是朝西邊擴張,因為西邊的瑪亞娜人部落於瑪納達更加親善,東邊的瑪亞娜人部落相對冷漠。
而索斯的西邊,就是後來的前沿大區,索斯的東邊,就是後來的守望者大區;前沿大區最早開發,開發程度最高,守望者大區後一點,但開發程度也相當不錯。
兩個大區南邊,是茂密的森林,瑪納達人對當地的開發一直舉步維艱,很後面才建立了一個林中小型大區,不過當地的情況就只能是呵呵了。
守望者大區更東邊的是金角灣大區,曾經叫黃角灣,在瑪納達統治黃角灣的早期,當地開發就是蠻荒之地的代名詞,當然在波旁家族的努力下,如今這裡已經成為整個瑪茲島最富饒的地區。
前沿大區的西邊,古稱山地大區或者山區大區,兩側青山高聳,瑪納達是沿著兩道山脈之間的走廊擴張的,格倫多爾、瀨等一系列瑪納達人的城市就是在此。
對於山地大區,在茲拉人叛亂之前,瑪納達人曾經將領土蔓延到扈爾珊河北岸,甚至已經開始越過扈爾珊河向南岸殖民。
又由於山地大區有著獨特的產品,在瑪納達本土很是受到青睞,因此瑪納達對山地大區殖民的投入,要遠高於對黃角灣的投入,而在出了索斯朵拉以後,山地大區就不是在山谷中,而是到了適合居住的平原地帶。
順道說一句,波旁家族早期就是靠著給索斯王朝做山地大區產品起家的。
山地大區其實已經是瑪茲島的西北角,從瀨(城市名)開始,瑪納達人就不再是往西殖民,而是開始往南殖民。可以預料,如果沒有意外,假以時日,整個瑪茲島的西海岸都會被瑪納達殖民。
可是意外就這麼發生了,打亂了瑪納達殖民的程序,而那個意外的名字,叫做茲拉人崛起,而茲拉人的由來,就是曾經茲萊人部落。
山地大區中,格倫多爾與瀨這片土地上,在瑪納達人入侵以前,還是瑪亞娜蠻人部落遊蕩的土地,而從索斯朵拉開始,就是茲萊蠻人部落的土地,山地大區南方原來全是茲萊人的土地。
茲萊人,對於瑪納達來說,是不受法律保護的野蠻人,是比瑪納達貧民更加低賤的野蠻人,因此隨意打死茲萊人也不需要賠償。這種時候精明的瑪納達商人就興奮了,他們可以拿茲萊人來當奴隸,去礦山、去種植園,特別便宜。
正巧,717年的時候,山地大區更南方爆發了災荒,無數因為災荒而沒活路的茲萊人部落不得不投奔瑪納達,於是瑪納達將他們全部安置在山地大區作為奴隸,這導致山地大區南部茲萊人佔據了絕對多數。
百年的時光過去,那批投奔瑪納達人的茲萊人已經全部瑪納達化,信奉著瑪納達人的神靈,說著混雜許多瑪納達語的嶄新語言,但是瑪納達人仍然拒絕承認茲萊人,因此神界給了他們新的族群名稱,茲拉人。
在忍受了瑪納達百年壓迫以後,茲拉人無法繼續承受下去,於是聯合了與他們一同被壓迫的瑪亞娜人部落,在沙文·厄布斯的帶領下,發動了聲勢浩大的叛亂。
零星的叛亂與遊擊其實早就開始,但是成氣候的叛亂,也就是沙文的叛亂,還是一直到849年才發生。沙文帶領叛軍進行了6年的戰爭,最終成功戰勝瑪納達,奪取到扈爾珊、索斯朵拉、羅德拉攏、塞尼四座山地大區的南部城市。
於是在855年,茲拉王國建立,定都扈爾珊,沙文成為第一位茲拉王。在建國上,沙文謙遜的推辭了手下要求自己家族世襲的呼聲,他宣佈實行瑪納達的古法,在茲拉實行選王制度。
而在2年後,沙文又頒佈了《共治條約》,一是授予所有茲拉的開國功臣法伊的中間名,二是解決了反叛後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比如茲拉人與瑪亞娜人之間的關係。
根據《共治條約》,在茲拉王國中茲拉人與茲希人享有相同的政治地位,所謂茲希人,就是那些在叛亂中與茲拉站在一起的瑪亞娜人部落,而那些仍然支援瑪納達或者仍然獨立的瑪亞娜人部落,顯然沒有資格被稱為茲希人。
此外,在後來修訂的《共治條約》中,又新增規定,那些及時看清事實投靠茲拉的瑪納達貴族,也可以被視為茲希人。
沙文拒絕了世襲的呼聲,在茲拉執行選王,這一向被茲拉人視為高風亮節的代表,沙文也因此在茲拉被視為聖王。雖然在沙文741年去世後他的兒子就結束了選王,開創了厄布斯王朝在茲拉的世襲制,但起碼那時候沙文是已經死了。
因此如果一個茲拉人與一個瑪納達人交談起選王制與世襲制問題的時候,茲拉人肯定會大聲放肆的嘲笑,說瑪納達三百年後的的那個什麼狗屁聖君莫來德,肯定是在抄襲沙文的故事,還害怕自己的兒子選不上,要提前退位來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