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圖馬特一世雖然卸任,但是他的功績和影響力實在太大,因此即使卸任了,庫圖馬特一世仍然在影響著僑民聯盟的政局,此後發生的教化區戰爭,仍然是出自庫圖馬特一世的手筆。
波旁在1444年發生了總崩潰,而波的海外領地中,僑民聯盟已經事實上獨立,所以沒受到多少影響,反而獲得更自在,已經被僑民聯盟吞併的騰龍殖民衛所自然也是相安無事,只有教化區陷入了慌亂之中。
面對教化區的慌亂,僑民聯盟、波里斯與邁席卡都對教化區進行了支援,並且希望教化區改換門庭。
波旁這艘破船肯定是待不住了,教化區肯定要跳船,可是要投靠誰呢?教化區好多年沒有做出明確的決定,在三個雞蛋上跳舞。
這也不能怪教化區太謹慎,畢竟三個選擇中,波里斯最強大,但是離自己最遠;邁席卡離自己最近,但是文化又和自己不相容;僑民聯盟倒是剛好,而且投靠僑民聯盟還不需要脫離波旁。
權衡了6年,在三方的耐心快要消磨殆盡的時候,教化區才做出倒向僑民聯盟的決定,結果這個決定還沒發出,就立刻遭到得到訊息的邁席卡的進攻。
如果那位難纏的邁席卡王修革一世還在的話,是不會做出直接入侵這麼無謀的舉動,可惜修革一世已經因為執意推行波旁化改革,在5年前就死於刺殺。
而修革一世那參與了刺殺的兒子戈修革一世急於證明自己比父親更適合當王,就發動了這場戰爭,在戈修革一世看來,教化區不過是隻有兩座主城的彈丸小城,比起龐大的邁席卡來根本不足為懼,所以這一次擴土行動極其容易。
確實,教化區不足為懼,但是看到煮熟鴨子要丟掉的僑民聯盟,立刻就一巴掌抽了上來,和邁席卡展開教化區戰爭。
這是一次曠日持久的戰爭,也是僑民聯盟第一次離開主場到客場進行戰爭(僑民聯盟早就將騰龍殖民衛所調查的很全)。
僑民聯盟想要進攻邁席卡只能透過兩條路,一條是海路在北邁拉米海灣遊蕩登陸——可是僑民聯盟的艦隊規模是相當可憐的;另一條路是走陸路,但是這一條路極其狹窄,邁席卡只要守好貝尼這個一夫當關的關卡,僑民聯盟就根本打不進邁席卡。
因此,初次上陣的僑民聯盟一開始打的相當難看,6年時間就丟光了教化區的土地。不過當邁席卡得意洋洋的要求僑民聯盟承認現狀的時候,被僑民聯盟硬氣的拒絕了,要將戰爭進行到底。
這下就輪到邁席卡坐蠟了,僑民聯盟進攻邁席卡困難,邁席卡進攻僑民聯盟也容易不到那裡去。
這是一次讓僑民聯盟脫胎換骨的戰爭,為了應對這一場戰爭,僑民聯盟將名稱更改為了波埃米人自治區,以此來統合僑民聯盟與騰龍殖民衛所。
戰爭中,邁席卡的海軍比僑民聯盟還爛,海路就別想了。陸路的話,僑民聯盟一座阿達西、一座黑特就鎖死了邁席卡北上的道路,邁席卡得挨個啃掉路上的堡壘,可是僑民聯盟可以利用海路在各處登陸燒燬邁席卡的後勤運輸,讓邁席卡徒勞無功。
於是雙方就這樣僵持了幾年,此時力主進行戰爭的庫圖馬特和瑪琪娜都死了,這時候內部就開始嘀咕了,是不是和邁席卡和談了?看起來也打不出什麼結果來啊?
結果偏偏在這時候,邁席卡的戈修革一世自己作死,膨脹的試圖收回波里斯在邁席卡的租界。波里斯那是什麼存在?居然敢對波里斯動手?於是波里斯頓時勃然大怒。
喂,那個波埃米人自治區,你們不是說你們海軍弱嗎?我來幫你們!
於是從1460年開始,波里斯派出人員和物資支援,開始幫助自治區建立海軍,就這麼建立了7年,自治區有了一支煥然一新的海軍。儘管戰鬥力比不過波里斯,但是碾壓邁席卡還是夠得,更關鍵的是還可以登入。
於是在1467年,波里斯開始大規模登陸邁拉米半島,開始了戰爭的第三階段,就這麼打了4年,邁席卡終於受不了了,同意和談。
於是在波里斯的協調下,雙方簽署了《迪特和約》,結束了這一次曠日持久的戰爭。
而這一次戰爭,也標誌著自治區將手伸到了教化區。
波旁僑民聯盟、騰龍殖民衛所、北邁拉米教化區,在波旁的遺產中,自治區吃到了這三塊,成為第一期遊戲的第二大贏家。
僑民聯盟成為第二贏家,那自然是有人要哭出來的,這就是第一期中的敗犬二人組,騰龍殖民陣營與邁拉米遺民陣營。
邁拉米遺民陣營就折騰出一個賽弗力夫起義,雖然對後世影響很大,但作為第一期遊戲來說,無疑是輸得徹徹底底。
而騰龍殖民陣營就更冤了,當初波里斯獨立戰爭的時候,騰龍殖民陣營是盡心盡力,結果被僑民聯盟背後捅刀子,丟掉了騰龍殖民衛所。陣營的另外一塊區域,教化區,則是被擠壓的只剩下兩座主城,教化區戰爭之後又被僑民聯盟吞下,可以說和邁拉米遺民一樣是輸的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