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卡爾特祭司監察,並不是卡爾特本身的官職,而是塞納瑪安置在卡爾特,對卡爾特進行監視的職位。
在修革三世東征之前,卡爾特祭司監察大部分時間是兼任卡爾特大祭司的職位,以此確保塞納瑪對卡爾特地區的掌控。但是在修革三世東征以後,卡爾特祭司監察的權力不斷縮水,到現在只是一個擺設。
但是雖然只是擺設,卻仍是塞納瑪祭司長派過來的正統使節,當卡爾特祭司監察和大祭司們勾結在一起的時候,還是很有威力的。因此,伯雷就不得不前往塞納瑪緒職。
對於伯雷被調離卡爾特這件事,許多下層的民眾都憤憤不平,認為是因為伯雷為民請命遭到了小人的妒忌,而對卡爾特祭司監察的不滿,也在累積。
“日子過不下去了啊”“都是因為那群貪婪的祭司”“伯雷什麼時候回來啊?”“伯雷大人一向很庇護我們這群人”“是啊,只要伯雷回來的話,一定可以讓糧價下跌一點吧?”“糟糕透頂了現在,為什麼卡爾特還不倒臺?”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聲音從市井中傳出,並且隨著糧價的節節高升,這些談論伯雷的人,甚至敢在大白天公開談論伯雷的事情,而城防軍們對這些議論,採取了無視的態度。
9月份,隨著糧價的進一步飆升,第一場暴動終於發生了。暴動的直接起因,是因為卡爾特政府不顧災荒,宣佈今年的勞役還要繼續進行。
於是以坎·貝特為首的一群平民,對卡爾特政府發動了暴動。
最終暴動失敗,除了坎·貝特等少數暴動領袖出逃以外,一百多個參與到暴動中的平民被吊死。雖然這一次暴動被鎮壓下去,但是卡爾特的局勢無疑到了一種微妙的地步,很多腦袋清楚的貴族,在撈夠了以後,已經開始默默給自己走後路了。
1458年春季,卡爾特因為城門過窄這個老問題,再次在城門口爆發衝突,受到幾個月前的影響,這一次引發了暴動。
此後又在2月、4月爆發了兩次暴動,58年暴動時,卡爾特政府已經不敢再像上一次吊死暴動者,結果三次暴動以後,卡爾特的監獄已經爆滿。
這個時候,卡爾特開始慌了,終於在佈告中宣佈,嘗試解決卡爾特的問題。
6月,卡爾特終於發出第一道命令,開始嘗試平息糧價,並且再次向居民徵稅,用稅款解決城門過窄的問題。並且,已經在塞納瑪待了一年半的伯雷,據說是被邀請成為顧問,短時間內不會回來了。
在給出解決方案以後,卡爾特的居民逐漸停下暴動,期待著卡爾特的解決方案。
可惜換來的又是另一次失望。
平息糧價的舉措效果極其可悲,至少每一個平民都沒有感覺到糧食更容易買了,該飛漲的還是在漲,不管是秋天還是冬天,糧價始終沒有下跌。
至於城門那就更不用說了,早就一會兒工程隊到達城門,說是要偵察哪裡適合開鑿新洞口,乒乒乓乓的敲了三個月,一個洞都沒有撬開。
10月份,一個傭兵終於無法忍耐工程隊的磨磨蹭蹭。
“不就是砸開一個城門嗎?我來砸!”然後是砰砰的幾下,他帶著一群人一擁而上,將卡爾特的城牆砸開。結果在砸牆的時候,不幸和卡爾特城防軍引發衝突,結果再一次爆發暴動,史稱城門暴動。
事後,城門暴動的人全部被抓進監獄,帶頭的傭兵隔天就死了。
傭兵死亡的訊息傳出以後,在偷偷潛回卡爾特的坎·貝特帶領下,所有不滿卡爾特現狀的人,都跟隨他上街遊行,包圍監獄。
面對人群氣勢洶洶的包圍,監獄長很快就服軟,放出這幾個月來因為暴動被抓進監獄的叛徒。
這個時候,城防軍趕到,要求抓捕坎,很快就將局面推向暴動。
無奈之下,卡爾特城中出動了一個紫蘿級強者,但是紫蘿級強者卻被一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過路人攔住,暴亂者很快就包圍了卡爾特宮殿,其中不乏諸多強者。
被包圍的卡爾特政府一方面假裝與暴亂者談判,一方面迅速派出使節,要求衛戎軍隊入城,平定這一場叛亂。
衛戎軍隊入城,然而帶頭的卻是離開卡爾特快2年的伯雷,伯雷帶著軍隊強勢入場,請出了卡爾特原來的祭司,以衛戎軍大將軍的身份,要求雙方談判。
談判的結果,是原官員們對這2年的糧價飆升負責,在職責追究完畢之前,他們所有人的職位被暫停,卡爾特目前將由伯雷暫時代替祭司長的位置。
“挑起糧價,讓坎帶節奏煽動暴亂,在這時候讓伯雷先遠離卡爾特的旋渦,這樣不管卡爾特怎麼亂,伯雷始終都是潔白的,始終都是萬眾矚目的救星。”
手指在桌子上畫著圈圈,就如同計劃在但丁的腦海中轉著圈圈:“排資論輩伯雷是無法成為祭司的,所以政變是唯一的方法,第一把火先燒向卡爾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