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打仗這事兒還真就不難。
一旦佔據了優勢,並且還有一定實力的話,那就是一鼓作氣的事兒。
在李承乾與李恪開啟了優勢之後,大唐其他軍隊的反擊也都開始了。
一時間,倭軍的陣線也是不斷的被壓縮。
從開始的佔據三分之一的河南道,到後來僅僅佔據了萊州周邊,萊東,萊西兩城之地。
如今,所有已經登陸的倭軍,基本上都匯聚在這二城之中。
可以大唐當下的威勢而言,拿下他們就是時間問題。
旁的不說,就說李承乾一方隨著戰爭的深入,火槍隊的規模越來越龐大。
從開始時的三千人三千條擊發槍,到如今的八千人八千條擊發槍,這已經是一個十分恐怖的數字了。
更何況,除此之外李承乾一方還有數之不盡用之不絕的天火雷與炮彈啊。
如此一來,這天底下還有誰能抵擋得住他們?
倭軍雖然也有火器,但不過就是最原始的火銃。
炮的射程也不過大唐炮火射程的三分之二。
如此巨大的差距之下,他們又怎能有翻盤的機會呢?
接下來,李承乾一路也是連戰連捷,十日之內便接連拔掉了倭軍佈置在萊東萊西兩座城池周遭的全部哨卡。
至此,倭軍徹底落入了頹勢。
……
貞觀十一年,七月。
正應該是北方農忙,南方景色宜人的時候。
但卻因為這場戰亂,讓整個大唐民間的氣氛都顯得十分消沉。
當然,相對於大唐來說,倭國內部更有國之。
本身倭國就是一個相對複雜的國家,其內部勢力複雜程度,堪比薛延陀與西突厥這種遊牧國家。
隨便翻出個將軍校尉,沒準就是一方諸侯。
隨便溜達溜達,沒準就走進了別人的領土範圍。
甚至當下在國內做主的都不是倭國君主,更不是倭國人。
倭國的朝堂之上。
就見那僅有十一歲的倭國天子中村天智跪坐在主位。
雖說這傢伙是天子,但卻沒有一點天子該有的樣子,滿身滿臉都是唯諾之態。
甚至看向身前一人的眼神中,還帶著幾分恐懼。
而此刻,在堂下正有一人在發言。
那人直朝著中村天智道:“大王,如今我軍也已經在大唐出現潰敗之勢,折損兵卒無數。”
“當下,已經不宜在繼續開動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