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庫,顧名思義,便是州府的庫房。
這裡存放的糧草,都是來自周遭各地民眾的田稅。
早前,這些田稅都要分批次的運送到京城,由朝廷統一調派。
而田稅的主要用途,無外乎是對外戰爭時,軍隊使用的糧草。
以及各地展開工程時,勞工所使用的糧草,還有平日裡官員的俸祿,都是從這裡面出。
當然,最主要的用途,還是要預防隨時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
畢竟在古代,糧食就是命。
老百姓只有吃飽了飯,才安分守己,不會鬧事。
而在李承乾橫空出世之後,他不僅推動了南糧北調,還開發了北漠農場。
有河東那麼大一片糧食種植基地,基本已經可以填滿整座京城糧倉。
所以在這之後,李世民就在全國推行存糧制度。
也就只說,州府庫房之內的糧食,以後不需要送往都城,全部都由各地州府自行管控。
這樣不但可以即時控制糧價,還可以在周遭爆發糧荒時用最快速度拿出來救濟災民。
當然了,最方便的無外乎是各地軍隊,在軍隊排程出征之時,不必再像以前一樣要等著糧草先到軍隊才能動。
他們完全可以在途徑各地之時,一邊走一邊在府庫內徵集。
這樣可以大大地縮短行軍時間,讓軍隊可以保證最快的行軍速度。
不管怎麼說,這政策都是一個好政策。
甚至全國各地的百姓還為此,將李世民歌功頌德了好一陣。
但正所謂,上有對策,下有政策。
有人就利用這條政策,將府庫之內的糧草拿到其他地方販賣,給自己謀取私利。
前段時間,江南就出現了這種現象。
而在事情敗露之後,涉事官員直接被李世民下令抄家斬首。
不過這事兒並沒有鬧出多大的亂子來。
畢竟那地方是江南道,鬧出糧災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可隴右道則是完全不一樣。
這裡是大唐邊疆,不止土地貧瘠,農業生產力低下,還隨時有可能爆發戰爭。
一旦開戰,涼州府庫就將成為整個戰爭鏈條線上的後勤補給。
可如今,府庫中的糧草,竟然全部都空了,連一粒米都沒剩下。
這讓李承乾如何不氣?
將那小吏帶回府衙之後,他幾乎連審都沒審,當下便讓人重責其三十軍棍。
這一頓軍棍下來,直把那小吏給打的口鼻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