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越來越能與這時代的人感同身受。
在後世時,他或許不理解,為什麼在玄武門之變之後,李世民會沉寂那麼長時間,甚至會向北漠突厥低頭。
他更不明白,李世民的手中明明有三十多萬軍隊在關內道,但為何會被北漠突厥的十餘萬人給打的節節敗退呢?
是大唐的軍兵不如北漠突厥嗎?
或許兩方的確是有一定差距的,但絕對不會如此不堪。
而在來到這裡之後,他明白了。
那場玄武門之變,雖被史書只用了一個篇幅帶過,但對這時代的傷害可不是那短短的幾百個字就能描繪的出來的。
李建成那再怎麼說也是太子呀,也是未來的儲君呀。
他的手下,怎會沒有嫡系與親枝近派呢?
魏徵也好,蘇定方也罷,甚至是羅藝這等都成了封疆大吏的人,那不都是他的人嗎?
李世民雖功高,雖帳下也有許多精兵強將,但相比於整個大唐來說也是少數。
更何況,變革之後,大唐將士當中最起碼有十分之三都對大唐皇室失去了信心,從而選擇退伍歸鄉。
以至於,讓大唐在面臨敵人侵犯之時根本無力還擊,直讓那北漠的鐵騎直殺到了渭水之畔。
而這也是為什麼,李世民會將此事視作平生最大恥辱的原因。
也是從那之後,李世民勵精圖治,全力以赴的恢復民心與聲望。
終於在幾場大戰結束之後,重新讓李唐皇室站在了金字塔的頂端,受萬眾矚目與仰望。
前世李承乾只是在歷史書裡看到。
而今生他是親身經歷的,他是親眼看見的。
所以不論如何,李泰也不能死。
就算是死,也不能死在他李承乾的手裡。
否則這大唐江山,怕是又要恢復到從前的狀態了。
而他們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費了。
之前為大唐拋頭顱灑熱血的將士也全都白死了。
想到這些,李承乾再次嘆息:“有時候,我不是心軟,我也不是不敢殺人,我只是不想讓自己的努力付之東流罷了。”
“或者說,他李泰的命,比不上大唐的繁榮,比不上華夏民族的崛起。”
“若要在說的直白點,為了大唐之崛起,我哪怕付出的再多,受的委屈再多,都無所謂了。”
說完這些話,李承乾抬腿踢了踢那竹簍,隨即道:“最後,我還是想請你幫我個忙。”
“什麼忙?”
苑鴛直直的望著他。
“幫我,把這人頭還給李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