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告知對方,這些人都是他找過來協助他們保護秦王府的。
這才將事情平息下來,而接下來的日子裡,這幫人一部分在明,一部分在暗,相安無事,且共同護衛秦王府的安全。
……
話分兩頭。
且說李承乾這邊。
在這日晚間,李承乾直接從後門溜出了天牢。
而在他出來時,一輛馬車早已在哪裡等候。
待看見李承乾過來,一個熟悉的身影忽而竄了出來。
“嘿嘿,殿下,近來可好呀?”
聽聞這話,李承乾明顯一愣:“侯叔叔?”
眼前這打扮的如普通民夫一般的馬伕不是旁人,正是侯君集。
侯君集,這可算是李承乾的第一批嫡系呀。
在從漠北迴來之後,侯君集就漸漸地淡出了權力核心。
甚至,連兵部尚書的官職都被李世民給收回了。
這在旁人看來,無外乎是他侯君集已經失寵了呀。
可李承乾卻知道,李世民雖沒讓侯君集做兵部尚書,但卻將其調到了劍南道。
要知道,劍南道雖在旁人口中是個窮困潦倒的山溝子,可實際卻是富饒的可怕。
前有漢王劉邦,能憑藉劍南道一舉奪得天下。
後有諸葛亮佔據蜀道,三分天下與強大的曹魏和孫吳周旋抗衡。
顯然,李世民這樣做的目的,無外乎就是在為李承乾積蓄力量,積蓄自己的人脈啊。
而且這其中未免還有另一個原因。
那便是蜀王李恪早已在一年前前往了封地。
李恪雖是豎子,但在朝堂之內的呼聲卻也不低於李泰多少。
這傢伙對於內政的治理天賦異稟不說,還是個知人善任且有容人之量的。
這樣的主子,在旁人看來無外乎是非常完美的。
而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李世民才將侯君集派過去。
明為輔佐,實為監視。
畢竟在李世民的心中,能繼承自己位置的,只有李承乾一個。
其他的若是安穩還好,若是不安穩,他真的不介意快刀斬亂麻,以免發生如玄武門之變的皇室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