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南太平洋的洋流漩渦還造成了此地的海洋各個部分彼此隔離。這也導致對這片海域的研究難度大大提升。
儘管存在諸多挑戰,但人類科學家還是想盡千方百計去探索研究這一片海域。
2015年12月至2016年1月,由馬克斯·普朗克海洋微生物研究所領導的神羅國科考船“桑恩號”對南太平洋海域進行了為期六週的考察。
航線從智利穿越南太平洋漩渦,航行里程7000公里,最終抵達紐西蘭。
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對那片“沙漠”海域中205000米深處的微生物種群進行了取樣,並對有機樣本進行排序和識別。
參與其中的一名微生物生態學家表示:“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在南太平洋的表層海水中發現的細胞量比大西洋環流少了大約1/3!這可能是全球表層海水中測量到的最低的細胞數值。”
這些微生物群落的分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海水深度、溫度、營養物濃度和光照有效性等因素。
此外,20個主要的細菌分支佔據了此次任務中採集到的微生物的絕大部分,如原綠球藻等海洋微生物,這說明該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水平非常低。
在太平洋其他海域中都充斥著大量的微生物,而在南太平洋地區這一範圍縮小到了 500米的深度。總體而言,這項研究表明“海洋沙漠”確實存在,並證實了其獨特的、超貧營養的生物棲息環境。
在那裡,堪比沙漠環境的極低營養環境大大限制了生物的繁育和發展,“極端物理化學條件”遏制了生物多樣性的繁茂。
雖然南太平洋漩渦是一片貧瘠的“海洋沙漠”,但缺失的有機質也給那裡帶去了光明的一面。
這裡也同時擁有著地球上最清澈,最美麗的海水。
陸遠對這片神秘的海域自然也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非常想深入這片神秘的海域去好好探索一下。
不過理智很快讓他認清了現實,以他現在區區練氣二層的修為和僅僅只有小成階段的水遁術。
根本就沒有辦法完成對這片海域的探索,貿然跑進去十有八九會有去無回。
陸遠沮喪的調轉了方向,自己還是先按照原計劃行事吧。
“現在最重要的還是尋找到一個足以安身立命的島嶼!”
“把家人安頓好之後,我一定要認真修煉。爭取早日突破到練氣五層,把水遁術修煉到大圓滿!”
下定決心後,陸遠再次恢復了精神。
這次他沿著海底山脈的另一面開始往南面游去。
一天之後他又回到了原來那座小島,這一次他沒有多做停留,只是在小島上,吃了點東西補充了一下體力就繼續出發了。
幾個小時之後,陸遠驚喜的發現自己居然又遇到了原來的那一群鯨魚。
陸遠與鯨魚們嬉戲了一段時間,當天準備離開的時候,鯨群中那隻最大的鯨魚卻突然擋住了它的去路。
看著這頭鯨魚的眼睛陸遠瞬間明白了它的意思,它是要帶自己去一個地方。
陸遠撫了撫鯨魚的背部,這頭鯨魚明白了陸遠的意思。
呼喚了一下鯨群,隨後這頭鯨魚就帶著陸遠和整個鯨群向著東方游去。
半日後,陸遠隨著鯨群來到了一個海底山谷。他驚訝的發現山谷中有著大量的鯨魚屍骸,而且都已經形成了一個個的鯨落。
陸遠正在驚訝時,帶他來到此地的那頭長鬚鯨向著他發出了一聲鳴叫。而且還把頭指向了一個地方。
順著它指引的方向,陸遠豁然發現,前面竟然有一個神秘的海底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