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波兩方,在平原上東西方向列陣而戰。
亨利二世帶著他麾下計程車兵,和前來助戰的盟軍,組成八萬多人一字排開的四個軍事集團,在平原西面展開作戰部署。
最北方左翼為第一軍,由波列斯瓦夫率領。
波列斯瓦夫身份是神聖羅馬帝國波拉維亞地區的侯爵,為帝國守衛邊境,他的實力不容小覷。
第一軍陣列分為前後兩部分,前方是波列斯瓦夫帶來的波拉維亞老兵,後方是大量招募的日耳曼金礦礦工。
中間靠北側的是第二軍,由蘇烈斯拉夫率領。
蘇烈斯拉夫身份是之前被北路軍侵略的克拉科夫大公的兒子。所以見到不遠處的北路軍,他是復仇心切,躍躍欲試。
第二軍陣列從前向後分別部署的是;克拉科夫公國騎兵,克拉科夫步兵和維爾克普軍。
緊挨著中間靠南的軍陣是第三軍,由梅什科率領。
梅什科的身份是亨利二世手下奧普來地區的一名公爵。
第三軍陣列左右兩部分,分別是他帶來的奧普來地方軍和由大團長,馮.奧斯特恩親自率領的條頓騎士團。
最南邊是第四軍,由西里西亞大公亨利二世親自率領。
亨利二世帶領的是西里西亞的騎兵步兵精銳,以及從法國前來支援的聖殿騎士團。
亨利二世此番軍事部署,是此時歐洲地區典型的部署方式,相比於東方軍團的佈置,看起來還是比較原始的。
他的排兵佈陣,是根據聯軍來源的地區,和指揮官自己帶領的軍隊,有規則地臨時拼湊出來的不同作戰單位。
且每個軍團軍隊的指揮權,都是根據出身決定的。並不是像蒙古西征軍一般,根據自己的能力,以軍隊中的能力擔當的。
對面北路軍與他們相反。
是東方典型的集權式統一調配。
主體是一個指揮中樞,其他各級軍官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職位,由這個指揮中樞統一調撥,出現在需要他們出現的所有地方。
兩種指揮體系是此時東西方文化差異化的表現。
對於這時期的西方來說,這種各自帶領自己麾下部隊,和同一地區計程車兵,非常有利於放大指揮官個人的勇武,展現個人的魅力。
原因是在他們看來,戰鬥的榮耀本身與爭鬥的勝利同樣重要。
與此同時,拜答兒合丹帶領的北路軍,也在東方相對位置佈置好了作戰陣型。
拜答兒佈置了一個蒙古軍隊常用的陣型。即輕騎兵放在軍團的最前方,弓騎兵在中,重騎兵最後的階梯陣列。其中,各軍種,分別以百戶為單位依次橫向排列。
把軍隊從中間分成兩個大集團,左翼靠南的騎兵由拜答兒指揮,右側靠北位置的騎兵由王子合丹指揮。
當蒙波雙方,都按照自己的作戰體系排兵佈陣完成後,戰鬥很快便打響了。
嗚嗚的號角吹響,戰鼓咚咚的鼓點也顯得越來越急促。
辰時二刻,首先發動攻擊的是戰場西方,屬於波蘭的第一軍。
波列斯拉夫侯爵一馬當先,首先帶著自己的精銳騎兵,開始朝著蒙軍的右側奔襲。
蒙軍右翼的指揮官合丹,他見狀立刻下令,派出了右翼最前方的輕騎兵,讓他們上前狙擊。
很快,雙方騎兵在陣前的平原上碰面,隨後狠狠撞擊在一起。
雙方士兵,緊接著紛紛在長官的帶領下,開始貼身抓對絞殺起來。
你來我往,打了有半刻鐘,雙方都互有傷亡,也都沒有佔到對方多少便宜,區域性戰鬥陷入僵持。
合丹見狀後,為了打破僵局,立刻派出右翼第二梯隊的弓騎兵前去支援輕騎兵。
這些弓騎兵出發後,立刻一分為二,分別從南北方向繞到了波列斯瓦夫騎兵的兩側。
同與對方絞殺一起的輕騎兵,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形成了,對波列斯瓦夫騎兵三面包圍的態勢。
波列斯瓦夫軍隊兩側的蒙古輕騎兵完成半包圍後,立刻紛紛抽出騎弓,朝著與己方輕騎兵絞殺的波列斯瓦夫騎兵放箭。
一時間,波列斯瓦夫騎兵被牢牢壓制,陷入三面捱打的被動局面。
見此一幕後,遠處波蘭軍隊坐不住了,可是並沒有騎兵上去支援處於劣勢的波列斯瓦夫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