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陛下仁義,”張遼聲音帶著霸氣:“地方朝貢朝廷,此天經地義,若來朝也罷,若不朝,則定位叛逆,發兵征討。”
“這怕是不妥,不到萬不得已之時,不得用兵。”劉協搖頭反對。
太尉楊彪出列道:“張將軍,大漢數百年以仁孝治天下,袁氏四世三公,皆忠於朝廷,只是不得時機,若朝廷隨意發兵攻打,其不義乎?”
當即又有幾個朝臣附和,他們雖然相對親近張遼,但論到兵事,一個個仍是各持己見,尤其是不少朝臣都與汝南袁氏有所瓜葛,如楊彪,與袁術就是姻親。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這些朝臣已經習慣了求穩,不想掀起戰爭,只想著透過其他方式解決問題。
但眼下的天下亂局,早已不是能透過遊說所能解決的,必須付諸軍事行動,才能掃滅諸侯野心,亂世星火。
張遼皺眉看了他們一眼,沉聲道:“誠如陛下所言,朝廷年年派使節出使關東,然州郡卻置之不理!袁紹與公孫瓚爭於幽冀,鏖戰連年,侵奪州郡,公孫瓚攻伐劉幽州,險些將其殺死!曹操、呂布與陶謙爭於兗徐,屠城十餘萬,生靈塗炭!袁術北侵豫州,東謀徐州,南奪揚州,西打荊州,扣押朝廷使節、故太尉馬日磾,致其憂憤而死!公孫度割據遼東,自立為王!”
劉協色變道:“公孫瓚果欲殺劉太傅乎?馬太尉已故乎?兗州、徐州十餘萬百姓真的被屠殺乎?”
張遼肅然道:“如此大事,臣豈敢亂言,陛下大可再派使節前往關東,便可知分曉。”
劉協與眾朝臣都是面色連變。
張遼環顧大殿:“天下形勢如此糜爛,百姓深受其苦,若朝廷置之不理,吾恐數十年後,四百年大漢分崩離析,朝廷威望全無,形同虛設,我等不過提線木偶,擺設而已。”
他又看向劉協:“陛下是欲為周天子乎?任由諸侯並起,逐鹿四方,問鼎輕重?若如此,全當臣未出此議。”
大殿中一片死寂,劉協面色陰晴不定,本來振振有詞的楊彪等朝臣也沉默了下來。
這時,大司農蔡邕出列:“臣附驃騎將軍之議,地方朝貢朝廷,臣子拜見君主,此天經地義,陛下當下詔地方,著其來朝。”
尚書令荀彧出列:“臣附議,天下勢亂,朝廷須要平定,不可遲疑,否則愈演愈烈,於民於國不利。”
“臣附議。”
廷尉鍾繇出列,接著是司徒士孫瑞、司空宣璠、光祿勳鄧泉、執金吾伏完,以及新回朝廷的太常周忠、太僕司馬防等十餘個大臣出列附和。
這十餘個大臣中大多是關中人,但也不乏關東之人,楊彪等大臣見此情形,只能附和,不過大臣多半建議朝廷先下詔令,著諸侯來朝,或派來質子,至於用兵之事稍後再議。
對此張遼沒有絲毫意見,軍事本就是服務於政治,如果這些諸侯親自來朝,或派來質子,他哪還用得著用兵,坐等他們入彀就成。
當然,在張遼看來,要想用詔令解決問題是不可能的,否則諸侯早就來勤王了,無論袁紹、袁術或其他諸侯,都不會輕易來朝,最多派質子,但大多數應該是連質子也不會派,用兵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