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封信寫的很是客氣,在開頭處蔡院長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頭兒,還在按照中囯的傳統禮節稱呼陳慕武為漢臣兄。
但對於蔡院長攜大學院全體同仁一起聯名所寫的這封邀請信,陳慕武想都不想的第一反應就是拒絕。
總不能說你讓我去,我就去,那豈不是讓他老陳一點兒面子都沒有了麼?
先不說陳慕武根本就不想回國,就算他某一天特別想不開,打算回國,但是中研院也絕非是自己的最佳選擇。
該說不說,從1927年到1937年這十年裡,雖然國內一直都在打著內戰,但至少在高等教育界,還是辦出過一些實事的。
然而這項功績肯定算不到囯民政府的頭上,因為按照規定應該管理各所大學的教育部內部亂成了一鍋粥,隔三差五就因為派系鬥爭而換上一個新的部長來領導。
每一位新部長又都對民囯的教育事業有些自己的想法,從而導致了教育部的政策也不是蕭規曹隨,而是朝令夕改。
高等教育能取得成績,完全靠的就是早期那些出國留學然後回國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是真的一心一意想要為國家來培養人才的。
可是光有一顆赤誠之心還不夠,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想要得到發展,都離不開錢。
老師們在工資上咬咬牙吃點兒苦沒什麼問題,可是教育經費不足,卻是一個大問題。
雖然即使教育經費照實撥發,也不一定能買來一臺卡文迪許實驗室出品的粒子加速器。
但要是一點兒經費都不發,一直用各種藉口來拖欠的話,那便是任何儀器,哪怕是一根試管都買不來。
未來的中研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就是這麼一種情況。
就算中研院被冠上中國最高等的學術研究機構,但是因為直屬於自身經費就不足,還要被層層貪汙剋扣的教育部,中研院最後拿到手裡的研究經費嚴重不足。
沒有經費就不能進行深入研究,只憑著熱情自帶乾糧免費發電可是走不遠的。
所以在未來很長一段的時間裡,中研院僅僅是名不副實、徒有其表,除了名字高大上之外,一點兒拿得出手來的成果都沒有。
相比之下,蔡院長的那位死對頭,遠在邶平的李院長手下的邶研院,在學術研究上,尤其是物理、化學和植物學這三門學科,比起中研院的水平來要高得多。
這是因為邶研院完全就是教育部為了安撫李院長,專門給他開設了這樣一個部門,屬於是先有蘿蔔然後再挖坑。
為了防止李院長一言不合又找上門來打架,把教育部鬧得雞犬不寧,因而在一開始,邶研院的研究經費每年都是足額髮放的。
另外還有一點,就是邶研院這些學科的建立,全部都是在邶京那些大學的基礎之上的。
畢竟北洋政府把邶京當了那麼多年的首都,教育資源方面肯定會有所傾斜,邶大、酀大、清華和南開,這都是傳統的老牌強校,邶研院成立之後,就可以在這些地方毫不費力地網羅到一大批教授學者為我所用。
邶研院下轄的各個分所當中最有名氣的一個,應該除了物理所之外沒有其他的選擇。
物理所的第一任所長,是當時邶大的物理系主任,李書華。
——陳慕武去邶大講學的時候,曾經和這位邶大物理系的教授見過一面。
後來邶平和天侓的幾所大學合併成立為邶平大學區的邶平大學校,李院長出任大學校的校長,李書華跟著成為了大學校的副校長。
再後來教育部安撫李院長,讓他成立國立邶平研究院,李書華又跟著李院長一起出走離開邶大,繼續給這位邶研院的院長做副手,具體主持日常任務,並且分管院務。
除了當邶研院的副院長,李書華還兼任物理研究所的所長。
後來可能是因為邶研院內的繁雜瑣事實在太多,讓他太過繁忙,再加上從國外又學成歸來了一批掌握更加先進的物理學知識的人才,李書華就從物理研究所的兼職上退了下來,把所長的職位讓給了剛剛從法國歸國的嚴濟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