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美國最高法院確實重新審理了這個專利權糾紛案不假,可並不是在1945年而是1943年,也就是在特斯拉去世的當年。
他們也確實把一些原本屬於馬可尼的專利所有權,在重新審理案件之後分別判給了其他人,這些人中不但包括特斯拉,還包括剛剛提到的洛奇,以及約翰·斯通·斯通等人。
而美國最高法院之所以會做出這些舉動,並不是他們良心發現,想要給被汙名化很久的大科學家特斯拉正名,而是因為馬可尼的無線電公司因為一戰中使用無線電通訊造成的大量專利費用,在美國最高法院提起訴訟,要向美國政府索賠。
美國人不想賠那麼一筆天文數字的鉅款,所以才另闢蹊徑地來了一個偷天換日,釜底抽薪,把原本屬於馬可尼但稍微有些爭議的專利,直接判給了其他人。
由此可見,一紙空洞的專利證書,在現在這個年代裡毫無作用。
只要對方不想付這筆專利費,就總能想出一萬種辦法來。
還沒到科莫,會議也還沒召開,沒想到第一個顧客竟然已經坐不住,自己就送上了門。
“教授,這個粒子加速器的造價麼?”
陳慕武稍微沉吟了一會,他沒好意思也不可能直接說,成本只有二十英鎊。
不對,好像也不止二十英鎊,包括後來新制作的電荷傳送帶,還有質子源等那一系列東西,林林總總加到一起,一百英鎊的成本總歸是有的。
光材料費就一百英鎊,再加上把這些東西從英國運到德國的路費,以及跟隨材料一起到柏林幫忙安裝的人工費,陳慕武覺得跟普朗克要個五千英鎊,應該挺合適的吧?
雖然對方確實幫了自己不少忙,可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分明還是很有必要的。
就算和成本價格相差那麼多,對方問起來,陳慕武也不怕。
只要問,那他就回答是知識的價值。
《讀者》、《意林》上總愛刊登那種哲理小故事,經常會標榜本人的工匠精神。
而每次提到工匠精神,就總少不了那個著名的十萬塊錢的圓圈:
一家中囯工廠裡的機器出了問題,全廠上下誰也找不到問題所在,到最後實在沒有辦法,廠長迫不得已聯絡了機器的生產廠家,從原產國本請來了一位售後工程師,有關這臺機器的維修費,對方一口要價十萬塊。
結果等這位工程師到了廠裡之後,他在檢查完機器後,就只是用粉筆在上面畫了一個圈,並對廠方說問題就在這裡。
廠方的工程師們將信將疑地把機器拆開以後,果然在圓圈處簡單搗鼓了幾下,就使其恢復了運轉。
中囯廠方覺得這十萬塊錢花出去的太快也太冤枉,想要討價還價,結果本人說,畫一個圈也許只值一塊錢,但知道這個圓圈在哪裡畫,卻值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
這故事是否真實發生過姑且存疑,但是主角肯定不是本人。
最少陳慕武現在就在英國民間傳說中聽說過這個說法,只是本工程師換成了他的好朋友卡皮察。
在機器上畫了個圈變成了用榔頭砸了砸液壓機的軸承,報酬也從十萬人民幣,升值為了一千英鎊。
之所以說升值,因為1927年的一千英鎊,其購買了和一百年後的七萬英鎊價值相當。
陳慕武也曾經親自向當事人求證過,是否真實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結果回應他的只有一個大大的白眼,和一句頗具俄式幽默的吐槽:
“我要是真賺到了這一千塊錢,絕對早就換新車了!”
國慶快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