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爾教授,祝賀您成為皇家學會的外籍會士!”
“哎呀,陳博士,好久不見,過去一年你又取得了那麼多的成果,真叫人羨慕。”
寒暄之後,玻爾並沒有繼續和陳慕武談心,他也不急於在這一刻就開始揮動小鋤頭。
在倫敦參加完皇家學會的儀式之後,玻爾還會到劍橋大學住上幾天,做做報告,參觀參觀實驗室,和物理學同行們交流經驗。
到時候,他們兩個人之間有的是時間。
但這次倫敦之旅對陳慕武來說,除了浪費時間之外,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
在會議結束後的第二天,1月26號,盧瑟福邀請了幾位皇家學會的會士,包括他的兩位好學生,陳慕武和遠道而來的玻爾,一起去倫敦蘇豪(Soho)區弗里斯街22號的一間實驗室裡參觀訪問。
一開始聽說是實驗室,還是建在富人區的實驗室,陳慕武以為多半是倫敦那個有錢人閒得無聊,心血來潮,想要研究一下科學。
他能做出這種推測,並不是完全出於仇富心理,而是因為去參觀訪問的除了他們這些皇家學會的會士,同行的還有《泰晤士報》的記者和攝影師。
只有無聊的有錢人,才愛搞出這麼大的陣仗來。
可等到了之後,他才發現自己此前的猜測大錯特錯,這間實驗室裡還真有新鮮玩意兒。
蘇格蘭人約翰·貝爾德,是實驗室的擁有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發明了電視機的人。
早在去年的3月25日,他就已經在塞爾福裡奇百貨公司進行過為期三週的公開演示,用他發明的電視系統向人們展示移動剪影。
這次,他又透過《泰晤士報》,邀請皇家學會的會士們到實驗室裡參觀作見證,來證實他確實發明了一種能夠實時傳輸運動影象的新鮮玩意兒。
當電源開關接通之後,一個被打了很多個孔的圓盤開始轉動,轉盤後的電燈泡被不斷遮擋又釋放,從孔洞當中透過的燈光忽明忽暗,照射在貝爾德的助手奧利弗·哈欽森的臉上,然後反射的光被一種裝置捕捉並轉換成為電訊號。
這些電訊號經過傳輸,和一系列的逆向操作,最終把哈欽森先生的臉,在貝爾德的電視上顯示了出來。
《泰晤士報》的攝影師按下照相機的快門,世界上第一張電視顯像照片,就這樣被記錄在了照相底片當中。
陳慕武對貝爾德發明的這個電視不怎麼感興趣。
因為像這種機械掃描式的電視,用不了幾年就會被淘汰。
用電子掃描的電視才是未來電視發展的主流,淘汰機械式的,也正是這一種。
不過陳慕武也算不虛此行,他從這次的實驗室參觀活動裡受到了兩點啟發。
第一點是關於那個已經被卡文迪許實驗室擱置的電子顯微鏡專案的。
之前陳慕武一直沒弄明白的一點,是如何把電子顯微鏡觀測到結果具體呈現。
他當時想的解決辦法,是每進行一次樣本觀察就在裡面放上一張顯像底片,透過照相的方式,記錄觀測到的最終結果。
不過既然有了電視,那麼也可以直接把電子顯微鏡觀測結果轉移成電訊號,然後額外安裝一塊熒光顯示螢幕,這樣就能在不頻繁更換底片的情況下,來觀察顯微結果了。
在二十年代,能在電子顯微鏡上利用這種技術,無疑是很先進的。
至於得到的第二點啟發,是貝爾德在演示完接受《泰晤士報》採訪時,陳慕武無意間聽到的。
他向記者們講述了研製電視時的艱辛過程,說自己曾經在一次實驗當中,接觸到了高達一千伏特的電壓。
雖然這次意外沒有鬧出人命來,但還是讓他的手變形,留下了殘疾,並被房東趕了出去。
貝爾德繼續在那邊憶苦思甜,而陳慕武的思緒卻早就放到了高壓電上面。
現在他在卡文迪許實驗室的小組,也正在研究和高壓有關的東西。
這種高壓不但能夠加速粒子,對原子進行粉碎,同樣也能電死人。
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就必須對起電機周圍的環境做到絕緣處理。
這是自己之前從未注意到的疏忽,而這個疏忽還是人命關天的!
還好起電機的材料沒準備完全,也沒開始正式建造。
牢還沒破,羊也沒亡,不需要補,只要提前加固就可以。
如果真要是因為忽視了這一點而鬧出人命,那才是真正的大麻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