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貼的?”
小陳點了點頭,算是回應。
走在樓道里,盧瑟福就開始迫不及待地和陳慕武聊起來,有關重氫的問題。
在1919年發現了質子之後,盧瑟福人生後半段的工作重心,除了管理卡文迪許實驗室,就是尋找存在於除氫之外其他原子核中的那個電中性粒子。
整個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有關電中性粒子的理論“建立、推翻又建立”,來來回回重複了好多次,可是誰也沒找到那個神秘的粒子到底在哪裡。
現在有關這顆電中性粒子的主流說法是,它其實是由一顆質子和一顆電子組合而成。
質子和電子帶電大小相等電性相反,組合到一起之後,就能互相抵消,故而變成電中性。
又因為質子的質量是電子的1836倍,所以這個電中性粒子的質量就和質子相差無幾。
而各個元素及其同位素的質量,也才會接近原子質量單位(等於碳-12原子質量的十二分之一)的整數倍。
這個理論正是盧瑟福提出來的,在現在物理學家的認知當中,已經是非常正確的一項理論了。
按照後世的觀點來看,也不能說這項理論不對,只能說是不全面。
畢竟當時連中子都還沒有發現,更不可能會發現一種叫做中微子的粒子了。
看了陳慕武在信裡寫的內容,得知他發現了重氫的存在,盧瑟福對這種新的氫同位素很感興趣。
重氫原子的質量比氫大一倍,但是化學性質和氫相同。
這也就說明,和氫原子核比起來,重氫原子核裡多出來了一顆,大家一直都在尋找的那種電中性粒子。
能不能想辦法,把這個電中性粒子從重氫核裡分離出來呢?
做金箔實驗起家的盧瑟福,率先想到的就是大力出奇跡,也就是轟擊。
所以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身邊的陳慕武講了出來。
雖然這個好學生好像變得有些叛逆,但沒辦法否認,他是最聰明的那一個。
“陳,你說,如果我用一束速度極快的質子流,來轟擊你發現的這種重氫的原子核,那麼是不是就有可能把重氫核裡的那個電中性粒子給打出來?還有,這個重氫和重氫核的稱呼實在是有些彆扭,你什麼時候才能給這種新同位素來命個名?”
“老師,我基本上不會希臘語,所以取名字這件事,您能不能代勞?”
陳慕武不動聲色地把球傳給了老師。
“好吧,那我就幫你想個名字。”
盧瑟福點頭答應,可他卻沒仔細想想,如果陳慕武真不懂希臘語的話,他當初又是如何把光子命名為光子(Photon)的?
“陳,你說我這個想法有沒有道理?如果可行的話,等你回到卡文迪許實驗室,我們就去做這個實驗。”
老師的眼中充滿了鬥志。
第一時間就能從氘核聯想到裡面的中子,盧瑟福的學術嗅覺還是很靈敏的。
並且他提出來的用氫核去轟擊氘核,也確實能發生核反應。
只是反應後得到的產物並不是兩個氫核加一箇中子,而是氦-3。
這個核反應每天都在大量發生著,就在大家頭頂上的那個太陽當中。
但陳慕武又不能直接問盧瑟福,“老師,您聽說過太陽嗎?”這句話,他怕捱揍。
氫核加氘核雖然不能出中子,但是氘核和氚核的核反應能啊!
這兩個東西湊到一起,可能會生成一個氦核,再外加一顆高能中子。
老師,您聽說過氫彈嗎?
呃,這句話好像也不能問。
不過,陳慕武很快又發現了盧瑟福話裡出現的另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