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二十多年後的現在,對這件事盧瑟福還一直耿耿於懷,始終認為是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排外情緒作祟,欺負他是一個外國人,阻礙他在劍橋獲得教職。
不過在麥吉爾大學,盧瑟福倒是因禍得福,他聚集了一批富有活力的合作者和學生,開展了不少有創造性的科學研究。
陳慕武在論文開篇提到的幾個名字,亞瑟·伊夫、大衛·弗洛蘭斯和約瑟夫·格雷,都是盧瑟福在大洋彼岸時期的夥伴。
對於這幾個人的研究,他也或多或少的有所瞭解,其中就包括這個伽馬射線的散射問題。
從1904年散射後的伽馬射線變軟現象被伊夫發現,到1913年格雷重做試驗得到了準確的結果,雖然期間盧瑟福離開了加拿大來到曼徹斯特大學任教,但他一直關注著這個實驗,和麥吉爾大學之間的通訊從未間斷。
實驗事實明確地擺在物理學家面前,可就是找不到正確的解釋。
愛丁頓送來的這篇中囯人的論文,竟然給出了這樁物理學懸案的理論解釋?
盧瑟福迫不及待地繼續讀了下去。
論文不長,理論知識也不復雜。
雖然陳慕武還考慮了相對論效應,但是低能自由電子的相對論效應並不明顯,完全可以忽略掉。
讀到論文的結尾處,又讓盧瑟福有些許感動。
原因不是這個中囯人在最後附上了他設計的實驗,方便讀者參考。
而是陳慕武直言中囯沒有實驗條件,只能請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們幫忙驗證這一點。
這讓盧瑟福有些心酸,因為他年輕時也對貧窮感同身受。
盧瑟福出生在紐西蘭,有很多兄弟姐妹,他的父親是一名工人,母親是小學教老師,微薄的薪水養活一大家子已經很不容易,根本供不起每個孩子上學。
盧瑟福的人生軌跡本來也該是成為一個紐西蘭農民,但二十四歲時收到的一筆獎學金改變了他的命運。
據說聽到這個訊息時,盧瑟福正在地裡挖土豆,他高興地把手裡的鏟子扔到地上,高聲喊道:“這是我今生今世挖到的最後一個土豆啦!”
從報紙上的新聞中,盧瑟福知道中囯是一個貧窮的國家。
他從這篇漂洋過海寄來的論文、從這個中囯人身上看到了當初自己的影子。
他沒有理由不助這個身處困境但敏而好學的年青人一臂之力。
盧瑟福拿著論文走出自己的辦公室,找到了自己的學生兼助理查德威克:“詹姆斯,我需要你儘快收拾出一個空房間出來,我們有一個新的實驗要做。”
“是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