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好具體的搬遷日期後,接下來的幾天,課題組的小夥伴們也都不做實驗了,主要忙著邯丹實驗室搬家的準備工作。
類似於上次張疆實驗室的搬遷,這次邯丹實驗室搬遷工作的任務同樣也不少,而且很多都是麻煩事情。
首先,是儀器、裝置的打包工作。
當初張疆實驗室那邊的儀器大多是玻璃儀器,或者傻瓜式儀器,一插電就能用的那種。
而邯丹實驗室這邊不僅儀器數量眾多,複雜程度也非常高。
比如TRPL、CELIV、TOF等儀器,需要連線的線路就有幾條、十幾條,一旦有一根線連線錯誤,儀器大機率就不能正常使用,甚至還可能會燒壞儀器。
因此,每個儀器在拆掉打包之前,必須有兩個人在場,利用各種手段記錄線路的連線方式。
好在現在魏興思的課題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屬於“初代課題組”,也就是課題組的“老人”都還沒有走。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像是吳菲菲、陳婉清、許秋他們,基本都參與了實驗室從無到有的建設工作,對課題組裡各種儀器裝置非常的熟悉。
如果是一個發展了多年的課題組,新人用著過去已經畢業的師兄師姐搭設的儀器,很可能對一些儀器使用的細節之處瞭解的就不是那麼清楚了,遇到突發情況大機率也不知道怎麼解決。
雖然用其他人已經造好的輪子,當時用著是比較爽,但出了問題,那就很難受了。
其次,搬家過程也涉及到手套箱內藥品的處理。
當初張疆實驗室那邊的藥品大多比較“糙”,長時間放在空氣中都沒什麼問題。
而邯丹實驗室這邊的藥品,尤其是光電材料,很多都是放在手套箱中的。
它們一旦離開氮氣的環境,不說一定就會立馬變質,但在效能上就有一定的機率會打一些折扣。
比如,這些光電材料,在邯丹這邊做器件,可以輕易的做出12%的效率,而在空氣中放上幾天,再轉移到江彎實驗室,用同樣的條件來製備器件,效率或許就只有10%、11%了。
最為關鍵的是,這種效率上的衰退是結果上的體現。
想要找到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效能的衰退,就必須透過反複製備器件。
可即使反複製備器件了,也不一定就能夠發現背後的原因。
比如許秋現在做的有機光伏疊層器件,包括傳輸層在內一共要用到十數種材料,如果其中有一兩種材料變質了,想要從中找出究竟是哪種材料出了問題,這個難度,學過排列組合的應該都知道有多難……
假如每次實驗都用控制變數法,單獨控制一個變數的話,最終可能的情況有成千上萬種。
更何況,出問題的還不一定是材料,也有可能是其他方面,比如蒸鍍的晶振片失效,導致厚度標定不準確等等……
因此,出現了狀況,很多時候實驗者不會去找原因,而是選擇把所有便宜的材料都直接換新的,再去尋找實驗出問題的原因,這樣就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成本。
為了解決藥品轉移過程的存放問題,許秋他們經過商議,最終找到了一個方法——
那就是將這些藥品統一封鎖到蒸鍍手套箱的蒸鍍艙內,然後先將蒸鍍艙抽成真空,再補入一個大氣壓力的氮氣。
這樣存放在裡面的藥品既可以享受氮氣的保護,同時一些液體藥品的容器又不會因為負壓環境而被壓碎。
在實驗室裡,正壓力過大很可怕,比如大多數爆炸的產生,都是因為正壓力過大而造成的。
但其實,實驗室裡的真空環境,或者說負壓,同樣也很可怕。
因為在實驗的過程中會用到很多玻璃儀器,而一些玻璃儀器對負壓的承載能力有限。
舉個例子,旋蒸的時候通常用的是水泵,而比較少用到抽真空能力更強的油泵,或者說機械泵。
一方面,是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水泵的抽真空能力,就已經足夠把瓶子中低沸點溶劑給除乾淨了。
實在不行給旋蒸瓶加點溫,70、80攝氏度的條件,130攝氏度左右沸點的甲苯,抽個半小時,也能除的比較乾淨。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如果用機械泵等具有更強抽真空能力的泵,就可能會把一些玻璃儀器抽“爆”掉。
如果不幸抽爆一個瓶子,而此時安放旋蒸裝置的通風櫥玻璃又沒有拉到最下面,就很有可能會讓實驗者吃一發“碎片玻璃手榴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