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是正常課題組導師應該履行的責任。
接下來的兩天,許秋繼續完善《科學》文章。
雖然這篇工作只有2500個字,但是許秋每看一遍,都能看出來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
而且,最近接連更換體系,也需要把這些更改的部分反映到文章中去。
不然如果出現類似“報道的效率是A體系的,結果文章中其他表徵寫的卻是B體系”這樣的情況,那就尷尬了。
其實,像組裡之前投稿出去的不少文章,哪怕是AM這種檔次的,因為投的比較快,比較急,所以實際上或多或少還是存在漏洞的。
至少,細看的話,一兩處語病總是能找出來的。
當然,一般研究者也會不在意這種小毛病,只要不是漏洞多如篩子上的孔眼,影響到大家的閱讀就行。
因為,大家都知道,閱讀這種學術文獻,包括一些書籍,重要的是文字內部的觀點、思路。
換言之,他們看重的是文章的亮點、優點,至於文章的一些小缺點,選擇性忽視就可以了,關鍵之處還是自己能不能從中得到什麼收穫。
包括許秋看一些發表在CNS頂刊上的文章,都會出現圖片上標註錯誤的情況。
不過,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對於自己的第一篇《科學》,許秋還是要儘量的把它打磨的完美。
除了文章方面,許秋也帶著莫文琳新做了一批器件,再次把疊層器件的效率向上突破了一些,達到了16.52%。
不過,現實中的器件效能,還是滯後於模擬實驗室很多的。
現在模擬實驗室重複了許秋之前17.36%的結果,製備了上千片器件,又把效率往上波動了一些,做到了17.50%。
同時,模擬實驗人員也學會了許秋的套路,會自發的批次複製器件進行重複性實驗了,這使得模擬實驗室的摸索效率進一步的提升。
以往一週時間可以把某個條件摸索到最優,現在可能三四天的時間就能完成。
不過,許秋預感17.50%應該也是這個體系的盡頭了。
現在基本上找不到加工工藝方面進一步最佳化的空間了。
除非更換有效層的材料,但那就是另外的工作了。
當然,17%已經足夠好了。
最早的時候許秋是以15%為目標,後來變更為了16%,現在是17%。
如果繼續衝刺18%的話,萬一上不去怎麼辦呢。
也不能太貪心,現在的成果已經有很大的機會能發表一篇《科學》,還是及早讓成果落袋為安比較好。
週五下午,許秋和莫文琳在裡間實驗室製備器件。
他們打算今天晚上把器件做好,放在蒸鍍艙裡“悶”一天,等週六過來加個班,把結果測試出來。
莫文琳說她這批器件手感非常的好,值得交出她的“處女加班”。
這時,魏興思從外面走了進來,掃視了一圈,如果制導導彈一般,鎖定了許秋的位置後,便朝他快步走了過去:“許秋,器件做的怎麼樣?”
“現在最高16.5%,”許秋回應道:“今天打算再做一批,真空放置半天,等週六過來測試。”
“辛苦了,辛苦了。”魏興思說完,看了一眼外面辦公室的吳菲菲,說道:“許秋,你跟我來一下。”
“好。”許秋有些疑惑的跟著魏興思,走到外面辦公室。
魏興思拍了拍手,示意辦公室的眾人聽他講話,隨後說道:
“是這樣的,之前孫沃在組會上提到有機和鈣鈦礦器件混著製備,會對鈣鈦礦器件的效能造成影響,我覺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