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雪紅著臉,慌忙的擺擺手說道:“不,不用了。”
應付完穆雪,提問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十多分鐘。
但臺下舉手的人還是非常多,魏興思看到梁浩賢也舉手了,便讓他來做最後的提問。
一般這種會議,學生提問的比較多,老師們相對都比較高冷,除非是遇到非常感興趣的事情才會出來問問題。
“工作方面我就不具體點評了,這個成果大家都看在眼裡。”梁浩賢話鋒一轉,直接發問道:“許秋,你覺得有機光伏領域未來一兩年的上限在什麼地方?器件效率能做到多少?”
梁浩賢的問題,也是在場學者們都比較關注的問題。
除了龔遠江得知了一些內幕訊息外,其他人都不清楚魏興思課題組,或者說許秋目前研究的最新進展。
但也不好直接發問,要求他們把最新的成果公開出來。
因此,用這種迂迴的方式提問,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
另外,在得知許秋才是藏在魏興思課題組裡的隱藏大佬後,他們對許秋的前瞻性觀點也非常的看重。
學術圈裡,除了院士這種最頂端的存在,其他時候幾乎是沒有年齡歧視的,只要你足夠nb,就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況且,研究者的科研能力並不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就能穩步提升的,大致的趨勢差不多是先快速上升,接著緩慢上升,最後緩慢下降。
不少人,取得關鍵科研成果的年齡,都是在40歲以內。
包括很多諾獎得主,30多歲的時候解決掉一個諾獎級別的問題,之後可能就沒有其他什麼突出的成果了。
‘現在模擬實驗室中的初代結果已經做到了14%以上,而且向上的空間不小。’許秋猶豫了一下,決定還是低調一些,不把話說的太死:“預期很快可以突破15%,未來我覺得16%、17%也是有機會的,至於18%這道門檻,暫時還看不到。”
他的性格和魏興思不太一樣,不喜歡誇還沒有實現的海口,尤其是在一大眾人的面前,吹牛逼一時爽,之後萬一圓不會來就很尷尬。
也許是因為他還比較年輕的緣故,雖然系統的出現,以及種種科研上的經歷讓許秋成熟了不少,但本質上他還是一個二十歲剛出頭的少年。
估計再經歷幾年,等博士畢業之後,就能褪去最後一份青澀,把臉皮修煉的更厚一些。
梁浩賢若有所思的點點頭,示意他沒有其他問題了。
提問環節結束,許秋在眾人的掌聲中,返回自己的座位,內心也是有些感慨:“大會上其他人提的問題,可謂是千奇百怪,什麼樣子的都有。”
不過仔細想想,今天的大會其實也只是整個大會的一部分罷了。
參加會議,大多數的事情,其實是在會場外辦好的。
比如私下的學術交流,單對單的效率,對個體來講顯然更高一些,而且還可以聊一些在公眾場合下不方便聊的內容。
大多數人都不會在公開場合報道還未發表的工作,報道的通常都是已經發表的文章,對於同行來說,這些文章都已經看到過了,就沒太多的意思。
也只有像許秋這樣領先其他人非常多的先行者,才會選擇多聊一些他自己的想法,給別人提供一些研究上的思路。
魏興思繼續主持會議。
上午第三位上場的是馬薇薇。
她登場後,聽到稀稀拉拉的掌聲,看到下面旁聽的人在許秋演講結束後,走了大約三分之一,仍舊面不改色。
馬薇薇的工作並不多,回國後只發表了兩篇文章。
不過,這兩篇文章,被她硬生生的講滿了半個小時。
主要是為了刷存在感,八位參會嘉賓,她是成果最少的一個,能上會可能也是有魏興思的關係在裡面。
而學術圈,因為同行評審這種特殊的制度,並不是很客觀。
所以多刷存在感還是比較重要的,別人知道你這個人,而且印象不差的話,那麼在審稿的時候可能就會寬鬆一些。
當然,能寬鬆的一般是二區的小文章,差不多就會給過。
&n、jacs之類的一區頂刊,基本上都是會挑刺的。
因為要發這種檔次的文章,大家就是在參與一個近似的零和遊戲,你發的多了,我發的就少了。
上午第四位是馮盛東。
他帶來了一些tas、trpl、thz的理論以及例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