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一篇aem,一篇jmca和一篇acsami,是一個系列的工作,基於小分子給體材料的改性。
改性的方法和許秋最佳化itic系列受體材料時有點類似。
最開始開發一種材料作為基準,然後透過製備器件、實驗表徵時得到的反饋,對分子結構進行不斷的微調。
每調整一次,就發表一篇文章。
效能提升幅度比較大,就是大文章,效能提升幅度比較小,就是小文章。
這也是應用型研究的本質,說白了,就是不斷的試錯。
排除開掛的因素,大佬和普通研究者之間的差別,就是大佬試錯的時候成功率會更高一些。
也因此他們拿到的資源會更多一些,這樣最終出成果的期望值最高。
半個小時很快過去,龔遠江順利的完成了首場彙報,在回答了臺下聽眾的幾個問題後,魏興思無縫銜接,登臺繼續主持會議:
“接下來,有請許秋為大家彙報。”
“許秋是我們課題組的直博生,一年級,也是目前組內有機光伏團隊的負責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非富勒烯受體,在《自然·能源》、《焦耳》、nc、am等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許秋彙報的主題是非富勒烯有機太陽能電池的進展,大家歡迎!”
許秋今天特意穿了正裝,在上臺前他整了整衣領。
然後,他朝側後方的課題組成員們看了一眼,學妹回應給他一個滿滿的笑容,段雲給他豎起了大拇指……
當他與魏興思交錯而過時,魏老師也遞過來一個鼓勵的眼神。
他又往遠處看看,陶焱等一眾同學也衝他點了點頭,大多數人都沒有離開。
看到有這麼多人在支援他,許秋突然沒那麼緊張了。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上午好……”
“最開始,我們設計了一種名為idti的分子……”
“之後,我們將idt升級為idtt,擴大了中央d單元的共軛長度,開發了一種名為itic的材料……”
“現在,基於itic的最新衍生物idic4f,也就是剛剛被接收的《自然·能源》工作,器件效率達到13.5%……”
“最後,我們把近期的工作總結在了《焦耳》綜述上,同時對機光伏領域的未來進行展望……”
許秋按照之前預定的順序彙報,時間控制的非常好,二十九分鐘結束。
當一篇篇的文章如同走馬燈似的被展示出來的時候,臺下的師生們低聲的議論紛紛。
許秋的同學們,雖然之前都聽說許秋以博士生第一名的成績拿到了國獎,但是並不知道其中的評獎過程和細節,只知道最後的結果。
現在這場彙報聽下來,他們頓時都明白許秋為什麼能力壓正統博二、博三的學長學姐們,斬獲第一了。
單看這成果數量,估計得是第二名的好幾倍吧。
而在場的老師們,尤其是和魏興思往來不多的老師,他們之前雖然知道魏興思組裡發表了不少文章,但看到這些文章數量的時候還是被嚇了一跳。
僅僅一年時間,一個只有不到十人的團隊,產出了近三十篇高質量的文章,簡直是“高產賽母豬”啊。
而且,關鍵之處在於,這些文章都和臺上的那位相關。
許秋不是文章一作,就是文章二作。
同屬學術圈裡的人,他們對文章作者排序的意義可是門清。
對於大多數的課題組來說,假如發表了30篇文章,來自組裡的5個學生,那麼平均分配下來,大致上是每人10篇一二作文章,比較分散。
而假如一個學生把組裡全部的30篇文章,都掛上了一作或二作,就說明組裡的全部工作,這個學生都是主要參與者。
這是非常誇張的現象,表明這個學生的實際貢獻量,大機率已經超過了課題組的導師。
在場的老師們頓時明白,為什麼魏興思要力推許秋了。
如果文章冠名完全是按照貢獻來的話,現在許秋的成就,已經在魏興思之上。
許秋演講結束後,臺下爆發了熱烈的掌聲,此起彼伏,大約持續了半分鐘才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