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本科的時候也是一樣,許秋剛剛入學時,同班有幾個同學就是參加計算機競賽,保送過來讀了半年預科的學生,4學分的《C程式設計》課程可以免修拿A。
學校在這方面還是比較人性化的,可以稱得上是因材施教。
韓嘉瑩:“H4x的工作,已經收到馮盛東老師那邊的結果,他們在TAS的結果上證明了‘小的HOMO能級差,同樣可以實現有效的電荷轉移’現在準備整理資料,目標期刊NC……”
韓嘉瑩:“然後是J1、J2、J3的工作,J1的實驗資料已經過半,目前主要缺光源的資料,J2、J3還需要合成……”
許秋吩咐她把幾種材料改名後,學妹沒多想就直接同意了。
她這邊手上四個工作,難度不大,排隊依次投出就是。
尤其J系列的幾種給體材料的效率都是12%以上,只要不是文章寫的太差,現階段在AM、JACS、EES上灌水都沒太大的壓力,再不濟也能發在AM大子刊AEM上。
另外,這學期學妹是大四上,學分已經修了140分左右,只有一門生產實習和一門專業課,課業壓力也不大,可以將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
鄔勝男:“接下來的研究方向,主要延續之前的FNIC體系,改變D單元的主鏈共軛結構,目的是得到超窄帶隙的非富勒烯分子,計劃合成的分子包括IHIC、4TIC……”
博後學姐的研究思路是她自己提出的,然後在組會前把規劃PPT給許秋看了一眼。
許秋看過之後,發現博後學姐的思路和他之前打算給她安排的研究方向略有差別,不過大方向上是一致的,實驗路線也很合理,就沒有多加干涉。
而且,鄔勝男把目標定位在超窄帶隙的非富勒烯分子,也就是近紅外的受體材料,剛好也可以和許秋之後要做的半透明、疊層器件相契合,本來,近紅外的體系只有IEICO衍生物一種選擇,現在開發出其他體系使得選擇變多,也意味著效率提升的空間更大。
反正,只要大方向正確,鄔勝男能夠主動尋求研究方向,對許秋來說也是件好事,可以節省不少精力,要是什麼事情都靠他來安排,扮演一個保姆的角色,那真的挺累人的。
至於放假前鄔勝男幫許秋合成的,包括IDIC在內的六種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她並沒有提,雖然這些材料雖然是她合成出來的,但歸屬上算是許秋的。
有點類似組裡招本科生幹活,合成出來的材料都不算本科生的成果。
只不過現在情況是反過來了,博後幫剛畢業的本科生幹活。
當然,許秋肯定也不會讓別人白乾活,到時候應該會選擇給鄔勝男讓一到兩篇一作文章過去。
而且,文章太多,他一個人也寫不過來啊……
莫文琳:“繼續開發H22:ITIC:IEICO,以及J1:ITIC:PDI4B4T三元共混體系……”
和鄔勝男不同,莫文琳的計劃還是比較中規中矩的,就是完全按照了許秋給她安排好的路子走。
倒也不難理解,莫文琳算是真萌新,剛剛踏入這個領域,兩眼一抹黑,自然要充分的抱大腿,而且她已經嚐到了甜頭,之前三元H22:ITIC:PCBM投稿了AM,現在已經送審了,大機率能夠發表。
這個工作雖然莫文琳是排在許秋前面的共同一作,但她自主做的事情很少。
想法是許秋提的,全程實驗也都是許秋、韓嘉瑩以及陳婉清他們帶著做的,只有文章是她主筆的,但許秋和韓嘉瑩也參與了修改和提議。
選擇大於努力,大概說的就是現在。
只要跟對了人,文章真就像大鳳吹來的一樣。
而且,許秋在暑假期間,透過模擬實驗室又摸索出來了幾個效能優異的三元體系,只是還暫時沒告訴莫文琳,到時候又會是若干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