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密涅瓦號!”隨後是空間站全體成員的掌聲和歡呼聲!
2099年11月8日13點40分,來自地球的25名精英成員進駐密涅瓦號空間站。
——
密涅瓦號空間站是人類文明迄今為止建造的規模最大、耗時最長、涉及國家最多的空間航天工程,使用當前最堅固耐用的合金材料和複合樹脂材料打造,它的形狀像個空竹,兩個巨大的圓盤是功能各異的各種艙室。上圓盤(姑且這麼稱呼)是實驗艙、住宅艙和各種功能艙室,所有人員基本都在這裡活動;下圓盤是補給站、倉庫、製氧機及空間站各種工具庫、燃料和電池存放間,圓盤的直徑達到了驚人的60米,厚度5米。上下圓盤間的中軸長度為85米,直徑8米,中間設定了兩根主管道和4根副管道,用來連通兩個圓盤,來回輸送各種物資,其中的調配、運輸工作均由空間站的AI來運作,只需下達命令即可,這樣下圓盤即使沒有人員也可以保證物資即使運送到上圓盤。空間站外面有大大小小推進器共計46個,最主要的作用是調整空間站和蟲洞的距離以及傾斜角度(軌道傾角1.303度),還負責讓空間站自轉以形成離心重力(即使沒有離心重力,空間站中的人們也可像傳統空間站那樣在失重狀態下正常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那艘運送人員的太空梭,它也是由多個模組組裝而成,只需將模組分開並重新組裝,就變成了中型和小型兩架太空穿梭機,中型配有機械臂,可以協助完成太空行走、空間站維修等任務。聯絡密涅瓦號的名字,中型穿梭機被命名為“戰車(法語Char)”,小型穿梭機則形象地被稱為“貓頭鷹”。
空間站的補給線有兩條,一條是從地球直接發射運載火箭到空間站,另一條是從地球發射運載火箭到火星“和平2號”空間站,利用火星引力進行加速後再到達密涅瓦號,路線的選擇根據地球、火星和密涅瓦號的相對位置來決定,基本上可以保證密涅瓦號每半年接收一次補給。
密涅瓦號和地球的通訊方式主要是電磁波和鐳射傳輸,AI會自動計算“和平2號”和地球的位置選擇最合適的傳輸方向,地球的接收站通常會在一到兩個小時間接收到資訊,即使電波和鐳射都是光速傳輸,也無法跨越這客觀上的巨大天文距離,更無法跨越時間這道坎。
從目前的來看,“Meet&ne at the gate”的邀約可謂萬事俱備——可它為何遲遲還未發生呢?
——
“很遺憾,空間站從建設伊始到現在,沒有收到過任何來自外來文明的訊號,也沒有探測到任何外來文明飛行器接近或經過的蹤跡。”密涅瓦號AI向指令長報告,然後出示了近25年來的所有探測和通訊記錄,其中接收過一些“有可能”被識別的訊號,但經過分析後都被確認為干擾電波,而外來文明飛行器更是無稽之談,一絲痕跡都找不見。“根據地球監測站對本區域的監測顯示,近35年來這一區域都沒有智慧飛船活動的痕跡。”AI再次說明情況。也就是說:在密涅瓦號空間站建造的這段時間中,幾乎可以確定外星文明是沒有到達蟲洞旁邊的。
人類到了,而外星人要爽約了?
指令長召集所有成員到飯廳,向大家交代眼前這個事實。面對外星人一直沒有出現這個窘境,人們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人認為外星人也許還在路上,他們等待就是了;有人認為外星人可能早已離開,他們對人類不感興趣;也有人認為外星人把人類指引到這裡,為的就是讓人類穿越蟲洞……眾人沒有陷入不必要的爭論,大家都明白在當前資訊匱乏的時候,亂下結論對誰都不好。
“關於蟲洞的探測都獲得了什麼資訊?”指令長突然抬頭問AI。
AI很快回應:“關於蟲洞的探測記錄:從2047年到今天,蟲洞一直沿木星軌道執行,相應資料為……”
“省略掉資料,直接說後面的探測過程和結果。”指令長突然插話。
AI停頓一下說:“明白,分別有三顆探測衛星接收指令墜入蟲洞,分別在2051年、2075年、2088年,結果都是衛星在墜入的一瞬間便徹底失去通訊聯絡,至今未重新取得聯絡。”
“能否得知蟲洞通往哪裡?”指令長口吻嚴肅。
“否定,無法得知。”這句回應,讓人終於有著一種“AI果然是機器人”的感覺了。
得到AI的回答後,所有成員臉色陰沉,地球文明歷經千辛萬苦,將他們送到這裡,而現在得到的大多數結果卻都不是樂觀的,不免讓人失望。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情況和掌握的訊息,那就先到這裡吧。解散!”指令長向全體成員發出命令,他最瞭解AI的情況,也知道目前沒有更多的訊息要知會大家了。
眾人開始返回各個的艙室,“喂,高!”指令長叫住高潔,“來控制室,我有事要和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