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方位,距離至,數量,主炮五發速射準備!”
隨著射擊指令從艦橋發出,愛爾蘭驅逐艦“斯萊戈”號的門倍徑毫米口徑主炮整齊劃一地瞄準右舷海面,氣勢威武,霸氣不凡。
它的火控系統和雷達並無直接關聯,但機械和人工銜接的半自動火控模式在年代初期已屬先進——接到開火命令,炮手們紛紛開啟炮位上的擊發保險,在火控系統運轉正常的情況下,五門主炮由射擊指揮室統一擊發,以便最大限度地縮小彈著點散佈範圍,保證射擊命中率。
戰後建造的愛爾蘭驅逐艦,最大的技術特點莫過於採用了機械式半自動裝填機,其作用原理是由機械裝置將彈藥庫內的彈藥提升至炮位的裝填軌道,然後由炮手手動將炮彈推入閂門,閉鎖擊發。同等口徑的傳統艦炮通常需要名炮手,戰時還要配備額外的替補人員,而使用機械式半自動裝填機的艦炮只需4名炮手,而且射速較純人力方式提高了4%以上。
在射速方面,海軍艦炮本來就對陸軍火炮佔優,只是在真正的戰鬥中,海軍艦炮很少有全速射擊的機會,因為在電子計算機出現之前,無論人工觀瞄測距還是機械計算引數,所需要的時間遠多於炮手們裝填彈藥。
第一輪射擊過後,炮手們機械地重複著裝填動作,有些炮位裝填速度稍快,有些炮位裝填速度稍慢,齊射速率遵循短板效應。在無需調整射擊諸元的情況下,基本上是秒一輪炮火,五輪炮擊下來,所耗時間還不到一分鐘。
緊湊而響亮的炮聲猶在耳邊迴盪,數千米外已經傳來了隆隆爆炸聲,月光下的海面騰起了如林的水柱,那些在波谷浪尖疾馳的黑影已是肉眼可見,它們沒有一艘被炮火打爆,但不等於這通猛烈炮擊對它們毫無損傷,爆炸的衝力以及彈片的侵襲都可能對魚雷艇的薄弱軀體造成破壞。
炮聲剛過平息,艦橋上就傳來了新的戰鬥指令:“目標方位,距離4至4,數量,主炮五發速射準備!機炮自由射擊!”
風級驅逐艦的主炮火力跟烈火級如出一轍,副炮火力得到強化,4毫米單裝機關炮增加到了門,四聯裝毫米機槍增加至座,艦上還見縫插針地安裝了4挺單裝機槍,近程防禦火力甚至比早期的巡洋艦還要強大。
 .?網
倍徑的4毫米機炮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的王牌產品,研發投產時間不長,卻後來居上,憑藉優異的效能在國際軍火市場上佔得了一席之地,在這其中,瑞典王子古斯塔夫的貢獻不可不提。目前該型機炮採用發彈夾裝填,持續射速約每分鐘發,對海攻擊的有效射程是米。以魚雷艇至少三十多節的突擊航速,進入機炮火力範圍是瞬息而過的事情,所以主炮的第二通速射還沒開始,“斯萊戈”號的機關炮就已經聲嘶力竭地咆哮起來。
霎時間,海面上彈雨密佈,滾雷奔騰。
阻擊這群英國魚雷艇的不只有“斯萊戈”號,與之相鄰的愛爾蘭海軍烈火級驅逐艦f“羅斯康芒”號還有兩艘德國驅逐艦排成弧形防線,德國輕巡洋艦、第二代“不萊梅”號在它們身後提供火力支援。
“斯萊戈”號的五門主炮再次投入戰陣,海面上很快開始出現清晰的焰光。攻擊海面目標時,毫米艦炮和4毫米機炮均使用觸發式彈藥,明火通常意味著有炮彈擊中了目標,但海面上疾馳的黑影數量並沒有顯著減少。
“目標方位,距離,三、四、五號主炮對部分目標喪失射界。”
在愛爾蘭驅逐艦的指揮艦橋裡,每當測距情況從雷達室或觀測哨傳遞過來,氣氛總是異樣的凝重——真槍實彈的戰鬥遠比訓練操演的情況來得艱難。
身穿雙排扣軍服的艦長冷靜下令:“主炮自由射擊!開啟探照燈,注意觀察海面。這個距離,敵方艦艇隨時可能投射魚雷!”
四盞大功率探照燈將周圍海面照得通亮,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及時發現來襲的魚雷,壞處是暴露了戰艦方位,容易像吸鐵石一樣吸引敵方艦艇的攻擊。
沒過一分鐘,艦橋上部的觀察哨就傳來驚呼:“右前度,米位置發現魚雷航跡!”
一根探照燈光柱死死鎖定那條白色航跡,一門4毫米機炮和一座四聯裝毫米機槍在第一時間投入近防,然而小口徑炮彈和機槍彈只有很小的機率引爆水下三四米深度的魚雷。
艦長以望遠鏡觀察海面,片刻過後,他鎮定下令:“右滿舵,轉個羅經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