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新鮮的李廣杏曬乾,加乾草幾段、冰糖若干熬製。
因為李廣杏屬性熱,因此還要加上涼性的烏梅、山楂中和,慢慢熬上幾個小時方可飲用。
材料的養分、滋味全部隨著咕嘟兒、咕嘟兒的氣泡融出來,又相互滲透糅合為全新的酸甜,滋味醇厚、綿密。
熬製好的杏皮水非常酸,還需經過晾涼、過濾、冰透之後,才會有甘甜爽口、清涼潤肺的的感覺。
是名不虛傳的“敦煌最好喝的杏皮水!”
幾乎這幾天陳晚安感覺自己一口渴都會想去劉老闆的店裡買上一碗吧。
畢竟回去之後就喝不到了。
下午的時候陳晚安又逛到了關於非遺的地方。
那就是在小鎮裡最有發言權的何克風的敦煌剪紙藝術還是省級的重點保護專案,曾經多次作為贈送外賓和國家領導人的禮物,屢見新聞之端。
非遺的傳承人何克風女士就在店裡坐鎮,四周放著她的得意作品。
可能接受了太多媒體採訪的緣故,所以何老師可以算是小鎮裡最簡談的人了,談及她學習剪紙的初衷還頗有些官方。
“我作為敦煌剪紙的傳承人,我覺得敦煌文化就是一種永不褪色的藝術,也是我創作的寶庫……我就想用剪紙的形式,加上一些創新的手法,把敦煌藝術表現出來。”
陳晚安笑了笑。
一邊聊天,一邊剪紙,絲毫沒有影響她雙手的速度,一張紅紙上下翻飛,很快,一朵漂亮的窗花就誕生了。
放下了窗花,何老師又給陳晚安展示了她創作的底稿,很難想象啊,構圖那麼複雜的壁畫最終能用剪紙的形式呈現出來。
何老師笑著說:“敦煌壁畫用的是線描技法,這與剪紙技法基本相似,都是有線條技法來完成的美術作品……透過仔細觀察壁畫,細細揣摩,反覆實踐,用剪紙來表現壁畫藝術才終於獲得成功。”
陳晚安望著那那衣裙風動的飛天,線條流暢的菩薩,巍峨壯觀的九層樓,翩翩起舞的樂伎。
栩栩如生,精妙絕倫。
何老師用靈巧的雙手用另一種藝術形式重現了敦煌的藝術魅力。
小鎮裡還有不少有趣的人和故事,但逛到肚子餓了,還是要祭了這五臟廟再說,這美食街上,大宛駱駝肉的旗幟倒是特別鮮明。
陳晚安還真是沒吃過駱駝肉。
駱駝肉平時是挺難吃到的,本來駱駝就少,要做得好吃的廚師就更少,不過這月牙泉小鎮就正好有一家。
吃駱駝肉在古代中國有很長的歷史了,當年是張騫把駱駝從大宛牽回了大漢,深受漢武帝喜愛,莫高窟的壁畫之中,就有描述,後來到了唐代,商路更為通暢,在長安城吃駱駝肉已經成為易事,駝峰更是一道難得的珍饈美味。
岑參在《酒泉太守席上醉後作》中有提到吃駱駝肉,“渾炙駝峰烹野蛇,交合美酒歸叵羅”。
段成式的唐代雜物記《酉陽雜俎》中也提到“將軍曲良翰,能為驢鬃駝峰炙”。
店裡面駱駝肉的做法頗多,陳晚安一時猶豫不決,老闆倒是爽快之人,旁邊正好有兩個客人也在為此事發愁,索性就拼成了一桌,然後菜的份量和價格減半,品種再多來幾樣,於是這一桌子駱駝宴席就流水價上來了。
這是紅燒駝肉,肉味和牛肉相似,但是肌肉纖維要細嫩很多,吃起來更加軟糯,沒有牛肉塊那種很柴的感覺,也特別入味。
滷駱駝肉,用的是駱駝的後腿肉,配上辣椒油簡直就是絕配。
秘製駝肉條,甜辣之中帶著鮮香,層次感特別好,肉質是外脆裡嫩,完美符合陳晚安的預期。
……
陳晚安這幾天真的是開心極了。
不過也該去做點正事。
那就是去看日落時分的月牙泉。
第一天沒等到最後就去找了客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