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人閒談了一會兒,張四維與王世貞便相繼被差役們給叫走。
翰林院的差事雖然清貴,到底離不了人,開個小差串串門還行,長時間離崗,難免也是會受懲處的。
接下來,又陸續有其他翰林前來拜訪,算是彼此混個臉熟。
范進抽空接待了一二,閒來無事,不免開始盤點起了藏書閣的家當。
他最感興趣的無過於後世大名鼎鼎,引以為世紀遺憾的《永樂大典》。
此書就珍藏在翰林院藏書閣三樓,零零總總兩萬多卷,總計一萬多冊。
遙想後世,僅餘八百餘卷倖存於世,不免令人嗚呼哀哉。
而此時,全套的《永樂大典》正整整齊齊,分門別類地碼在書架上。
放眼望去,殊為壯觀。
范進大為驚喜,同時也不免倍感遺憾。
假如是在現代,光是‘抄書’,將殘卷補全,就足以讓他功成名就,轟動全世界。
現在的話,顯然就沒有這個機會了。
范進看著密密麻麻,總計一萬多冊的《永樂大典》,不由得暗自咋舌。
哪怕是廢寢忘食,也不知道究竟要看多久,更別說將這一應經卷,俱都瞭然於心。
范進隨意抽出了一本,只見書封上裹著一層黃絹,絹上嵌著一個長方形的書籤,簽上赫然寫著《永樂大典》四字。
書籤右下角,用一行小楷標準著“卷一萬八千二百二十四”。
開篇即是永樂大帝下令編纂《永樂大典》時對於解縉、胡廣等人所說的原話:“天下古今事物都分散記載在各種典籍之中,卷帙浩大,不易檢索,朕想廣泛採集各書中所載事物,用韻來統攝,以便考索......”
翻過這一頁誥書,才是這一冊《永樂大典》的正文——《宋會要》:“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七月五日,修王清昭應宮,使丁謂言‘本宮將來正殿設玉黃大天帝像......”
范進略作研讀,旋即又有些興致缺缺地放了回去,蓋因此冊書記載的是關於宋朝的哲學宗教內容。
《永樂大典》的內容十分豐富,簡直就像是一本百科全書,包括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儼然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積澱的集大成之作。
據說,當時為了編纂《永樂大典》這部鴻篇鉅製,光是參與編纂的文武大臣和儒學名家,便超過了兩萬名,為了確保並無錯漏,更是歷時數年修訂。
范進手裡拿著幾冊自己感興趣的關於歷史文學內容的《永樂大典》,暗道看來往後相當長一段時間,自己這點陣圖書管理員算是有事可做了。
正當范進暗自得意,手捧幾冊書,準備折返回辦公廳堂細細研讀的時候,眼角餘光卻在不經意間瞥到了最裡側的一個書架,隱約可見一塊絹布露出了一角,徑直在微風中飄搖。
范進下意識頓足,旋即不假思索地走了過去,輕輕將絹布扯下。
只見其上已經落了不少灰塵,表皮略顯陳舊,顯然已經有一些年頭了。
輕輕拭去其上的灰塵,藉著微弱的陽光,范進隱約辨認出,這該當是一份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