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下山?”
一群人傻眼。
“光是發現水源,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是遠遠不夠的。”
范進解釋道,“目前稻子還在灌漿期,正是大量需要肥水的時候,引水下山,正當其時!”
若是往年,這個時候已經基本處於臨近稻子收割的季節。
但今年氣候異常,天久不下雨。
乾旱太久,村裡的稻子,普遍發育不良,目前還處於灌漿期。
換言之,還有挽救,減少失產的機會。
範長林眉頭皺了皺。
光靠人力挑水搬運,這麼大老遠的,挑夠人畜飲水尚且不易,更別說澆地了!
幾位莊稼漢一臉難色。
范進一看就猜到他們心中所想,也不賣關子。
直言道:“我的意思,是挖渠!”
“把水從山上,引到田地裡,把稻子救活......”
“這......”
眾人面面相覷,甚至有種荒謬的感覺。
在這十幾里路程的的山上,修一條通往山下的渠,那是多大的工程?
即便成功,可對於嚴重缺水的稻子來說,黃花菜都涼了。
范進解釋道,“我計算過,難度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對於一個人來說,十幾裡是一個聽之望而卻步的數字,可倘如分成一小段一小段,分別給每個村民安排任務,通力協作的話,難度立馬就變小了。
再說了,隨著泉水不斷流下了去,硬實的地質也會變得鬆軟,一切事半功倍。
路都是走出來的,畏難情緒才是人最大的天敵。
一番解釋,聽得眾人眼前一亮。
雖然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細想卻發現的確是這個道理。
先開拓一條小型溝渠,往後再慢慢拓寬,經年累月下來,說不定這溝渠兩邊的山地都會變良田。
這是一個美妙的前景!
范進見他們有些意動,忙繼續加碼道:“待會兒我就讓管家拿著我的帖子去求見縣令,讓他批一些火藥,幫助咱們加快挖渠的速度!
PS:解釋一下“地裡長蓮藕”的問題,這個位置距離出水口很近,長期被水漫灌土地溼潤鬆軟,蓮藕可以存活。作者記得老家的池塘前幾年秋冬時期三個多月沒怎麼下雨,池塘都曬裂了,蓮藕依舊豐收。
廣東水稻種兩季,這裡是十月份左右,肯定是長出蓮藕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