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嬸回家裡很晚,連晚飯都耽擱了。
趙大隊長指了指灶臺,“兒媳婦給你留了飯,溫在大鍋裡了。”
吳嬸猛灌一口涼水,深呼一口氣,邊吃飯邊和他嘮嗑,“你今天是沒過去看,小云那針扎的穩穩當當,可厲害了。”
趙大隊長借車往傅家走,剛走到一半就看見三兩成群的人各回各家,還和他說韓老太太沒事兒了,於是趙大隊長又把車給人送回去了。
“雲知青真有這本事?”他遲疑地問。
吳嬸點頭,稱讚道:“韓大娘昏過去那麼久了,她都能給扎醒,還什麼東西都不要,又託我送了幾幅藥過去,我這才回來晚的。”
趙大隊長沉思,喃喃自語:“那說不定那件事兒還真可以成。”
“什麼事兒啊?”吳嬸一臉好奇。
“之前雲知青和褚知青過來找我,說是她倆一個會醫術一個會種藥,希望在村裡開個診所,再開片荒地做藥田。”
吳嬸猛一拍大腿,高興的說:“這是好事兒啊!”
趙大隊長沉吟道:“之前只是看她會開藥治些不痛不癢的小毛病,不敢答應她,現在倒是見到真本事了。”
“當初我用那個抹臉膏的時候就跟你說過,小云是個有本事的,你還不信。”吳嬸洋洋自得,頗有一種是自己識人善任的驕傲。
趙大隊長吐出一口煙,斜眼看他婆娘的臉,別說,還真有點變化。
“這回要是真辦個衛生所,可真是造福全村人,你可得給人家小云知青安排妥。”
“知道了知道了,要真能成,她倆除了農忙就不用上工了,我打算給她倆記滿公分,村裡也不會有意見。”
吳嬸覺得這樣安排挺好,不枉她積極撮合事成,也算還了小云白給她抹臉膏的人情。
趙大隊長是個嚴謹到有些古板的人,為了申請一家鄉村診所,沒說批個房子就完事兒了,他去找了公社書記,在每週工作總結裡提到了這一點。
公社書記問:“這小知青真有這本事?”
趙大隊長回:“她說她父母一個西醫一箇中醫,都是在首都重點醫院工作,她從小就跟著學,上週還施針紮好了一個急火攻心的老太太。”
他這麼一說,黃書記還真有點印象,他每年經手的知青背景不一般的大有人在,但這個人軍政兩方都有人過來打招呼,沒說其他的,就說遇事照顧她一下。
“是姓雲是吧?”他回想起那個姓名。
趙大隊長連忙點頭,心想小云知青真是有能耐,連公社書記都能記住她。
既然上面打過招呼,黃書記也沒想難為,而且國家大領導在三年前就批示過一篇文章——《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大力鼓勵鄉村醫療的發展,所以如今有這個人在,公社下面的村莊看病就會方便許多。
畢竟,醫學世家出來的人才比部分“矮子裡拔高個”、臨危上陣的赤腳醫生醫術還是好一些的。
黃書記還按照相關標準給永勝村配置了一套醫療裝置,說是醫療裝置,其實也沒啥,跟雲苓準備那個藥箱差不多,但多了一些西醫用的輸液針頭和注射器,還有常用藥片,這意味著雲苓可以給人打針了。
過了明路,雲苓的診所就可以直接給大隊打報告,向上申請固定藥品和輸液裝置,這對她來說可真是意外驚喜。
趙大隊長來通知她的時候,她熱情地遞上一簍蘋果,都是系統空間現摘下來的。
人連忙推辭,他辦成這事可不是為了要好處,也是看社員們看病都得跑去縣城,來回三小時,有急病都給耽誤了。正好雲知青有這本事,兩人一拍即合,造福鄉村。
“趙叔,這蘋果您就拿著,稀罕但不貴,給寶生和嬸子嚐嚐。”
寶生是趙大隊長的長孫,現在六歲了,正是嘴饞的時候,上次錢莉的奶糖大半都進了他肚子裡。後來她們三個看見這些圓滾滾的小糰子都會給些糖啊零嘴什麼的,結果村裡小孩大半都被她們收買了人心。
趙大隊長想想自己家老婆子和孫子,嘆了口氣,只收了一半,還和她說:“下次可不許這樣了。”
雲苓送走人,立馬到隔壁跟褚菘藍分享了這個訊息,正好錢莉也在,她還撒嬌埋怨道:“你們怎麼不帶我一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