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崔家族長,是恭愍王的盡忠奮義宣威佐命定亂功臣崔瑩,此人自庚寅以來倭寇爆發以來,一生身經大小九十餘戰,與張士誠、紅巾軍、元軍、倭寇多次交手。
其中尤以善於對抗倭寇聞名,傳聞有曾犯高麗的倭寇匪首言“所可畏者,唯白首崔萬戶耳。鴻山之戰,崔萬戶至,則士卒爭先躍馬蹴踏之,甚可畏也!”
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崔家家世顯赫卻是真的,蔣思德能給朱棣安排一個這樣的身份,也確實很夠意思了,就算朱棣去告狀,太子那邊也挑不出錯來。
而對軍中上下來說,這樣年少的貴族子弟空降而來早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有這樣高貴的出身,不跟著李大將軍來混混功勳才是奇怪事。
由此亦可知,高麗階級固化已經到了何等地步,就連如此軍國要事之中,都可以隨意安插世族子弟領軍,可見被元明兩朝都評價為兵極弱、兵器甚簡而疏的評價不是沒有緣由。
“拜見將軍,興威將軍威武!”
朱棣騎著馬檢閱著李成桂分配給自己的三千兵馬,對於見慣了精銳的他來說,這三千高麗兵卒同烏合之眾的區別,也就是手裡還有鐵器,能聽懂最簡單的指揮了。
三千兵馬不算少,可也得看質量,就這樣的,在大明也就是押送糧草的輜重的民兵水準,拉到戰場上也就是一次性的消耗品。
朱棣心裡清楚,這些人如果死光了,李成桂可不會好心給他補上,就只能到李成桂的中軍任副將,雖說是升了,可到時候他失去了自主權,身旁左右麾下全是人家的心腹嫡系。
“王忠,這些人交給你,要多久才能成個樣子。”
朱棣的身側是此行負責護衛他的府軍衛統領,聞言沉聲回答道:“起碼要月餘時間才可堪一戰,現在並沒有那麼多時間了。”
朱棣好歹也是上過戰場的,雖然是在問王忠,但自己心中也有數,嘆了口氣後吩咐道:“今晚安營紮寨的時候,去請那些想要拜見本將軍的人來。”
從李成桂和蔣思德的態度就可知,高麗上層對他不感興趣,但誰說一定要指望那些顯貴,上層拉攏不了那就拉中下層。
有資格攀上皇太子的終究是少數,朱棣很清楚,以自家大哥的性子,整個高麗恐怕也就十幾家值得入眼,其餘的根本沒心情搭理。
這些人訊息有,但自家實力卻差著一層,眼看著其餘家族謀出路,自家只能隨風倒,稍有不慎就是覆滅之途,怎麼可能不憂心如焚。
對他們這些沒有太多選擇的家族而言,大明的齊王殿下就很合適了,從那日鄭道傳入府後,朱棣門前也迎來了不少投帖送禮的。
朱標能順利隨軍而不是被李成桂壓在後方,也是多虧了這些人的支援,不過朱棣心中難免對他們有些輕視,何況他們的訴求也有些不知深淺。
但誰叫時局如此呢,精銳是爭取不到了,那就只能以數量填補,麾下沒有足夠多的人手,等納哈出那三萬騎兵到位,朱棣也很難駕馭,甚至會給李成桂可乘之機。
朱棣策馬走在前面,不斷的思慮著該如何收攏人心,他現在手中的牌太少,身邊也沒有可用的心腹嫡系,真真是什麼都難辦。
只能是不斷的安慰自己,萬事開頭難,只要一切順利,那麼他就能在高麗站住腳,然後在名正言順的去信讓大哥將李成桂調到南方鎮守,如此北方盡歸他所有,還能征伐遼東女貞練兵聚勢。
甚至不僅是這次成了,數萬兵馬加上充足的時間,足夠他培養招納出自己的心腹文武班底,將來無論是在高麗立國,還是去更廣闊的天地開疆拓土都不會這麼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