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安根本沒有下馬的意思,也沒了和他虛與委蛇的興致,冷冷一笑,道:“唐某因何做出這種決定,陛下心裡應該比誰都清楚。”
李玉眨眨眼,故作茫然道:“特使這話怎麼說?”
“到現在了,陛下還有心情和我打啞謎麼?”唐安嘴角牽起一絲不屑,對著周遭百姓朗聲道:“各位齊國的鄉親,我乃大唐特使唐安。我們一行人千里迢迢來到大齊,乃是久仰大齊‘仁義’的名聲,以為同為華夏子孫,齊國可救我大唐陷入危難之際,解救萬民於水火——可是結果呢?”
不要低估百姓們的八卦能力。唐安他們因何前來,老百姓們早已知悉得一清二楚。原本見鳳之瑤和柳傾歌比舞時,齊王對唐安如此重視,眾人還道從事已是板上釘釘。可聽唐安的意思……貌似出了什麼岔子。
想到有機會探聽到朝廷秘聞,百姓們的八卦之火又開始熊熊燃燒起來。
他們毫不懷疑唐安這番話的真實性,因為人家本來就佔據劣勢,又是抱著求人的目的前來,若非朝廷給出的答覆不能令人滿意,他們何須表現的如此極端?
唐安見眾人瞪著一雙雙好奇的大眼睛看向自己,心中暗喜,表面卻無比憤慨地道:“唐某已經把道理說得很清楚了:西域的胡人大舉來襲,我大唐內憂外困獨木難支,絕非夏國敵手。而夏國狼子野心,若是吞併了我大唐,下一步齊國必定也難以倖免!他們就像草原上的狼,兇狠,貪婪,永不滿足!陛下一定要等到胡人大軍兵臨城下才會幡然醒悟麼?他們會藉助大唐的土地和財富休養生息,學習中原文化壯大自己,待到來日再戰齊國之時,你們拿什麼對抗如此強大的敵人!”
唐安這番話說的大義凜然,冷酷的眼眸掃視一週,發現百姓們眼中盡是惶恐。
身為“上國”之民,齊國人打從心底看不起夏國胡人。在他們眼中,那些人粗鄙野蠻不堪教化,是最劣等的民族。但同時,他們又異常懼怕這些野人,因為無論在文獻還是在他們的想象中,胡人都是凶神惡煞、茹毛飲血的怪物。
如果唐安不提及這些,他們很多人恐怕不會想到自己能過眼下的太平日子,是因為他們的西面有一個國家替他們承擔了抵抗外族的痛苦。
而現在,這個國家已經快要倒下了。當他們發出求援訊號時,身為鄰國的齊國卻選擇了視而不見!
齊國朝廷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難道要放任一個友好的鄰邦倒下,眼睜睜看著一個可怕的敵人崛起麼?
糊塗!荒唐!
李玉被他說的臉上陣紅陣白,見周遭百姓都向自己頭來質疑和憤怒的目光,緊張道:“這個……唐使誤會了……”
“誤會?不見得吧。”唐安臉上嘲諷意味更重,他指了指隨自己前來的這些弟兄,道:“這些人都是我的手足親人,他們之所以選擇放棄去戰場而陪我來到這裡,是因為想要為鍾愛的國家出一份力。可是呢?他們沒死在戰場上,卻把命留在了這裡!”
說著,他遙遙指向西面,大聲道:“就在那座皇宮裡,有一群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絲毫不顧全大局!他們不希望我們借到雄兵,只希望我們和夏國繼續廝殺下去,而齊國則可以坐享其成!他們天真的以為我們可以和夏國不斷消耗,殊不知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我們怎麼可能拋棄尊嚴跑到這裡來借兵!!為了達到他們的目的,他們悍然出動殺手,幾次三番想要把我們殺個乾淨!!可憐我的那些兄弟,沒有用鮮血換來幾個胡人的頭顱,卻倒在了你們齊國內部的爾虞我詐上!!”
此言一出,眾人皆驚!
在百姓們心中,他們是儒家文化的繼承者,理應本著“仁”字兼濟天下。而且誠如這位大唐特使所說,皮之不存,毛將安附?哪知道表面光鮮的朝廷居然會有如此可怕的一面——殺手?那是齊國該有的群體麼?難道百姓們所以來的國之賢臣,就是這麼一群鼠目寸光的東西?
許多人瞪著眼睛,難以置信地看向李玉,似是想從他面部表情的變化,來判斷他們所信任的朝廷是不是真的如此黑暗。
唐安這番話,無異於打齊國朝廷的臉了。他們一直刻意營造的儒沐形象,在幾句話間頃刻坍塌。
李玉面色大窘,卻為了維護朝廷臉面,道:“唐使此言差矣,那些殺手絕非——”
“絕非朝廷的人,是麼?”唐安毫不客氣地打斷了他的話,道:“陛下,都不是三歲小兒了,有些話你知我知即可。不過我有一點想不明白——到底是我們的誠意不足,還是價碼不夠?我說過,只要齊國肯出兵解我大唐之危,糧草物資皆由我們承擔。為了千千萬萬黎民百姓,我們陛下更是忍痛割讓了東部大片土地,難道這些還不足以打動你們?齊國朝廷,什麼時候變得如此貪婪無度了?”
百姓們震驚更甚。
發兵救援本就是仁義之舉,就算不收取任何報酬也在情理之中。因為幫大唐,也就相當於幫齊國自己。可是沒想到大齊朝廷竟會開出這等價碼,將義舉變成了赤裸裸的交易!
再看李玉時,百姓們難掩臉上的厭惡。
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口口聲聲兼濟天下的君主,竟然是個背信棄義、心口不一的小人!
被一雙雙鄙夷的眼神盯著,李玉吞了口唾沫,心中把唐安罵了個遍——這種事能在大庭廣眾下說出來麼?
不過透過唐安的態度,李玉卻能明白一件事:這群人真的已經打定了離開齊國的主意!因為自己的猶豫不決,開疆拓土的功績、大片土地的誘惑,還有仁義之師助拳鄰邦的好名聲,都已經和他揮手作別了。
唐安說到動情處,“抽了抽鼻子”,帶著顫音不比心酸道:“這麼多年來,我們何曾和貴國有過紛爭?我們知道,齊國的百姓和我們一樣,都是熱愛和平、痛恨戰爭的人。我們從沒想過侵略和佔有,只想安穩太平地生活下去。我們拼命抵禦著異族得威脅,從來沒有抱怨過什麼。可是在最危難的關頭,難道想從我們所尊敬的齊國所要一點幫助,都要變成骯髒的利益交換麼?”
李玉心中懊悔不迭,同時在唐安的雄辯之下節節敗退,只能尷尬地笑笑:“特使……這話說的嚴重了,寡人從未說不出兵……”
見李玉妥協,還有百姓們同情中伴著憤怒的目光,唐安心中越發篤定。
做出這樣的決定,對於他來說一點也不輕鬆。這番極端的動作無非產生兩種結局:第一,李玉妥協;第二,激怒朝廷。
第一種結果自然皆大歡喜,可若是李玉震怒,他們恐怕也將難逃一死。
唐安是在賭。而賭資,便是聽上去虛無縹緲,卻被所有齊國人視若生命的名聲。
齊國人對於“仁”的追求,已經到了一種近乎偏執的地步。而朝廷也正是用這種虛偽的東西,贏得了百姓的尊重。所以哪怕這個國度孱弱不堪,老百姓卻依舊保持著強大的內心。
而現在,李玉的猶豫不決、朝廷的左右搖擺,已經耗掉了唐安最後一層耐心。他可以等,但西域的將士們卻不能等了。
他要用齊國偽仁的矛,攻擊流傳至今的仁義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