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和楚國,恩怨太長遠,也太長久,利益集團,更為是盤根錯節,極為複雜。
秦國,更是長達四十二年,由楚國宣太后執政。
宣太后的兩個兒子,一個弟弟,一個丞相,更是被列國稱之為四貴。
五人決議著秦國的政權大事,若非嬴稷不下中樞,宣太后不得不在嬴稷五十餘歲才還政於他。
雖然整件事早就不是什麼隱秘。
但是,朝野上下,亦為此事而爭論,多有秦國目下國力不夠,一旦和楚國交戰,必要做長期打算唯有,勸諫先行攻打齊國為上。
李斯站樂出來,拱手一個環視禮,說道:“諸位,奉大王之命,以為齊楚事宜有兩個大方略需要決議,其一,對楚對齊,孰先孰後?其二,對楚對齊,各需幾多兵力?唯兩大方略議定,各方官署方得權利謀劃協力之策,今日大朝,先議用兵次序。”
說罷,李斯向店角站立的史官看去,史官便拱手一禮,這才繼續說道:“錄寫書吏於史官均已就位,諸位可以說了。”
維其事關重大,殿中頓時一時沉默,縣令等雖是大吏,此番大多都是第一次參加如此重要的朝議,一個個都垂著腦袋。
此時,說是但說無妨。
但大多人自覺認為,自己還沒資格參與這其中。
真正角逐的,還是要看丞相,相邦,上將軍,以及各個新銳將士的意見為上。
熊啟看了看陽泉君。
陽泉君會意,便緩緩走了出來,已然沒有當年的那麼健朗。
當下朝政來說,陽泉君可謂是楚國資格最老的臣子了。
熊啟作為相邦,自然不能率先發言,這個時候,陽泉君就變成了最為合適的人。
陽泉君乃是華陽夫人的弟弟。
子楚當年能夠成為華陽夫人的養子,直到後來繼承秦王,陽泉君和呂不韋可謂是協力並舉,功不可沒。
如今,雖然朝堂上故人已去,但陽泉君的威望還是在的。
陽泉君道:“大王,老臣有話說。”
嬴政連連點頭道:“陽泉君無話不可說。”
陽泉君渾濁的目光微微一闔,隨即道:“齊楚兩國,皆為大國,然兩大國相比,又有不同,楚國地廣人眾,齊國地狹人寡,論士氣民心,楚人多戰而精悍頑勇,齊人多年浮華偏安,人多怯戰,伐楚伐齊,孰先孰後,不言自明!”
王綰看了陽泉君一眼,說道;“君上還是直說,究竟孰先孰後啊。”
陽泉君道:“凡事都是先易後難,自然是先下齊國。”
陽泉君的話一落下,熊啟的麾下,也都紛紛支援,將兩國利害一一明說。
“大王,齊於今日之秦,便如昔日之韓,楚於今日之秦,便如昔日之趙,豈有不滅韓而滅趙的道理。”
嬴政揮了揮手,表示肅靜。
等到起目光開是巡視,此時,只見王賁皺著眉頭若有所思,隨即扣案笑道:“王少將軍思謀專注,不知意下如何啊?”
眾人本以為嬴政會問王綰等人。
誰也想不到,居然直接去問了王賁。
王賁見嬴政點名,豁然起身說道:“末將之見,陽泉君對齊楚兩國的情勢評判大體近於事實,論戰事,確實是楚國難,齊國易,然,若說先易後難,臣以為不然。”
一時間。
眾人紛紛看去,但卻無人敢出言呵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