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州遼西郡,遼東屬國的北部草原上,有一個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部落,中原的漢人們稱他們為烏桓族部落。
公元一八七年,中山相張純反叛朝廷,和當時的烏桓族大首領丘力居一起掠奪幽、冀、青三州的人口和財物。
當時的幽州牧劉虞令手下的騎都尉公孫瓚率軍討伐烏桓族。
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人大戰於石門,大勝之。
自此之後,公孫瓚威震北疆,但與此同時,公孫瓚也和烏桓族結了仇。
故而在袁紹剿滅幽州的公孫瓚之時,烏桓族也派出了一部分兵馬。
待勝利之後,袁紹給了烏桓族大量的財物和糧食,以表示自己的謝意。
袁紹的示好,烏桓族欣然接受。
他們不僅在戰爭中獲得了極大的福利,而且還得到了袁紹的大量饋贈。
這讓烏桓族部落的人十分高興,迅速的回到了自己的地盤之上。
一個要地盤和人口;一個要財物和糧食,各取所需。
故而烏桓族和袁紹建立了良好的友誼關係。
在良好的友誼關係之上,袁紹又付出了大量的財物,從烏桓族中引進了許多優秀的戰馬,提高騎兵的戰鬥力。
隨著雙方買賣的增大,雙方的關係更加密切了,最後達成了聯盟。
為了鞏固了聯盟的力量,袁紹與烏桓族聯姻,將同宗之人的女兒嫁給烏桓族首領蹋頓為妻。
天下間,最不靠譜的東西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天下間的人際往來關係,三分靠情,七分靠愛,剩下的百分之九十是為了利益。
有人說過:“這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這句話說的不知道真實不真實,但真的很可悲!
但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同意他的說法。
......
袁熙和張遼等人在幽州大戰的同時,袁紹安排了自己手下的忠心謀士—逢紀,出使烏桓族。
逢紀拜訪烏桓族,是袁紹為幽州戰局留的後手。
能說會道的逢紀的任務並不是直接勸說蹋頓出兵,而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若袁熙能打敗奮武軍,或者能守得住幽州;逢紀就好好的和蹋頓談談馬匹買賣的問題,並對蹋頓安撫一番,讓其老老實實的待在幽州北部。
畢竟這時的幽州是袁紹的。
若袁熙不幸被奮武軍打敗了,逢紀就勸說蹋頓出兵。
畢竟這時的幽州不是袁紹的,或者說即將不屬於袁紹了。
地盤這種東西,只有在自己的手裡才是自己的。
在別人手裡的地盤,和自己有何關係?
當逢紀接到袁熙退守漁陽郡的訊息時,雖然知道袁紹會給袁熙增兵,但也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了。
逢紀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便來到了蹋頓的主帳門前,對著門口的烏桓族勇士說道:“請替我稟告一聲,我要求見烏桓族大王蹋頓。”
守門的烏桓族勇士很看不起南方的漢人,故而對著逢紀說道:“你先在這等著吧。”然後轉身進帳稟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