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場的另一面,有的就是直接與猛烈,沒有這變化多端的招式。
黃忠見到慕容平,並未答話,只是默默地取下自己背後的巨弓;
慕容平見到黃忠,也是同樣的動作,默默地取下自己背後的巨弓。
搭箭,射擊,搭箭,射擊......
不到一個時辰,兩人均射出五十七支箭矢。
只是這兩人射出的箭矢,就像是長了眼睛一樣,紛紛地撞在一起,以至於兩人並沒有受到絲毫傷害。
這是‘箭術’的最高境界—心之所想,箭之所在。
漢朝的弓箭標準是一壺箭二十支。
五十七支箭,也就意味著差三支就是三壺箭了。
這是騎兵攜帶弓箭數量的極致。
黃忠和慕容平自然也知道這件事,同時他們兩人也都知道:勝負就在最後的這三支箭裡了。
只見兩人的弓再次被緩緩地拉開,這其中,有著誰都能看出來的小心與謹慎。
搭箭,射向對方。
黃忠的箭,還是那麼的直接,一往無前,直搗黃龍—仍然還是射向慕容平的腦袋。
這也是黃忠的性格:不出手則已,出手就是直擊要害。
慕容平的箭,卻有了那麼一絲絲的猶豫,畢竟只剩三支箭了。
於是慕容平的箭朝著黃忠的右臂射來。
射箭之人的耳力和眼力,都遠超常人。
箭術大家的耳力和眼力,早已經到了無法估計的地步。
只見黃忠和慕容平同時躲開對方的來箭。
唯一不同的是:黃忠是側身躲開,而慕容平則是低頭躲開。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這不同的兩個動作,決定了黃忠和慕容平的勝負。
黃忠的視線,從始至終沒有離開過慕容平,見其低頭,在自己側身的同時,張弓搭箭,一氣呵成。
而慕容平抬頭之時,黃忠的箭已經射了出來。
即使慕容平的眼力再好,低著頭的時候,也無法看到黃忠出箭的方向。
故而慕容平只能憑藉經驗,趕緊趴在馬背上。
慕容平覺得:黃忠的性格決定黃忠的箭。
這一箭定然還是射向自己的腦袋,自己趴下,便可高枕無憂。
凡事不能靠猜測,因為無巧不成書啊。
黃忠因為和慕容平對射了五十八箭,對慕容平的箭術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覺。
故而黃忠的這一箭,並沒有和前五十八箭一樣—瞄準了慕容平的腦袋,而是瞄準了慕容平的左臂。
畢竟左臂受傷,是對箭術影響最小的。
誰也沒想到的是,慕容平突然趴下了。
這個俯身的動作,讓黃忠的箭偏離了原來的目標,稍微往上了一點,比原來的位置高一些,正好射在慕容平的左肩上。
慕容平只感覺一陣劇痛,左臂便沒了知覺。
勝負已分,慕容平只能強忍著疼痛,策馬回營。
黃忠看著慕容平離去的背影,心中感慨道:“雖然此人的箭術高超,已經快和自己平起平坐了。但自此以後,無法在射箭了。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