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之中,能崛起成就一方勢力的,身上無不是擁有一些特質值得人們追隨。
閔元啟在人們眼中,也是差不多是這樣值得追隨的人物,一些私意小意,或是不符合集體向上的拖後腿的行為,在人們心裡自動就否定了去,很少有人真的將不合規定之事鬧到閔元啟身前。
若是閔元啟自己知道了,也是應該為之而自豪。
一個原本一心想南逃的庸人,一群原本在歷史上籍籍無名的普通軍戶,未來清政權下螻蟻般的漕夫們,現在居然在一心向上,奔著更遠大的前程和事業在拼命努力。
……
沈亮接著便是取了更小的藥管,將火藥全部傾倒在火門之中,使引藥能與銃管裡的射藥相連,接著蓋上火門蓋,接著便是在龍頭上夾上火繩,在夾火繩之前,取出身上的火摺子,吹亮明火,點燃火繩。
合機銃還分陽機陰機,陽發火,陰啟門,縱有大風也不會吹散火門中的引藥,使鳥銃的發火率在陰天大風等惡劣天氣之下,發火率也是大為增加。
至此,裝填的動作便是全部完成。
沈亮扭頭看了一眼閔元啟,見閔元啟微微點頭,沈亮便不再猶豫,將彎曲的銃託抵在自己肩膀之上,開始瞄向七十步外的木製人形靶。
這個距離也是最合適的距離。
閔元啟知道清弓在百步內都有殺傷力,但得分有甲或無甲。
百步開外,哪怕是沉重的清弓射出來的重箭也會飄忽無力,容易歪斜飄落,殺傷力銳減,哪怕是無甲,威脅也是小很多。
可能有一些八旗射手使用的清弓更加沉重,弓力更強,在百二十步乃至百五十步都有殺傷力,但這樣的精銳強弓射手畢竟是少數,不必視為常態。
正常的清弓射手,也就是在百步內有殺傷力,若是要破甲,則必須在六十步到七十步左右的距離。
勢大力沉的清弓射出的破甲重箭,哪怕是在六七十步的距離,仍然可以穿透綿甲,殺傷的威脅仍是極大。
若是無甲或無盾,在幾十步的距離內,箭如飛蝗,破體而入,殺傷力也是極為驚人。
數次大戰,明軍都是被八旗射手用重箭射的抬不起頭,破陣之後追殺時又用輕箭連射,大量明軍便是這般死在如雨的箭矢之下。
弓箭仍然是這個時代的強兵器,哪怕是在同時期的歐洲,別看連燧發槍都製造了出來,但在很多守舊派的眼裡,火槍仍不如弓箭。
殺傷力不如,準確率不如,戰場上的打放來說,火銃也遠不及那些精銳射手快捷。
打放一槍,人家對面已經輕箭連射好幾次,一輪火槍齊射,戰場上箭矢已經插落滿地了。
但火槍就是靠著易於製造和訓練,一步步前行,終於是徹底淘汰了所有的弓箭手,哪怕是英格蘭強弓手那樣的精銳射手。
在大明這裡,火銃的質量和訓練不足,才使得八旗射手大佔便宜,哪怕是在大明內部也是普遍認為火銃不及弓箭,所謂滿洲騎射甲於天下的傳言,便是在此時流傳於天下。
閔元啟是要將所有部下俱配裝鎧甲,扎甲不足就用鎖甲,鎖甲解決不了也要裝配綿甲。
哪怕是泡釘綿甲,在百步左右防禦弓箭傷害也夠了,最少是使箭矢不夠致命。
待到六七十步的距離時,哪怕是披甲對面的重箭也足以逞威。
在這個距離,火銃齊射必須要與對方的重箭持平,殺傷力要超過八旗射手的輕箭。
日常的訓練來說就要更加嚴格,不指望每銃都能中靶,但最少要整個旗隊的火銃手都能瞄準後齊射,以期達到最大的殺傷。
想使火銃瞄準射擊,然後準確率超過弓箭是絕無可能,但在七十步左右的距離上,殺傷力不遜於對方射過來的重箭,甚至猶有勝出,哪怕是和對方人命換人命,亦是要達到這個目標!
至於形成壓制火力,殺傷力超過七十步,甚至達到範圍殺傷,目前來說,閔元啟可用的手段並不算多。
紅夷大炮鑄造非一日之功,而且憑閔元啟現在的財力很難批次生產。
虎蹲炮盞口炮等小炮鑄造容易,但有限殺傷才五十步內,殺傷距離太弱。
在閔元啟的注視之下,沈亮沒有瞄準太久,他扣動扳機,轉輪轉動露出火門,這便是合機銃的核心技術,兩側轉輪沒有彈簧也沒有裝配火石,看外形有些象是燧發槍,其實只是轉輪轉動擋住火門藥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