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浦口誓師成了笑話之後,這麼多年南京方面一直處於嚴重的混亂之中。
十餘天功夫下來,南京方面還是沒有定論。
風聲也早就傳揚開,史可法和東林同黨一致認為福王不當立,就是所謂貪婪,好酒色,不孝等七大理由。
明眼人卻是知道,東林黨不欲立福王,完全就是因為當年福王爭位奪嫡之事。
當年東林是站在光宗一邊,光宗駕崩之後,又是東林搶先擁立當年的皇長子朱由校,並且趕走李選侍,使天啟皇帝能在乾清宮正位即皇帝位。
也正因此,東林在天啟四年之前可謂獨掌朝綱,也就是所謂的眾正盈朝。
光宗皇帝只有天啟崇禎兩皇子,天啟皇帝無後,崇禎皇帝和諸皇子俱陷在京師,光宗一脈絕嗣無後。
從宗法上考慮,福王是神宗諸子中最長的,老福王不在了,現在的福王朱由崧便是當之無愧的嗣君人選,根本沒得考慮!
但東林黨認為朱由崧不賢,考慮挑選有賢名的潞王,其實潞王賢個鳥,就是因為潞王就在淮安,和福王一樣是距離南京最近的親王!
神宗還有後裔是桂王,距離又太遠,史可法為此猶豫不絕,在潞王和桂王間難做決斷。
史可法遇大事難決斷,別的事也罷了,擁立新君之事如何敢拖延?
就在其猶豫之時,大事陡然而變!劉澤清幾乎不等福王和潞王表態,自家便先起了身。
什麼甲冑在身,當然就是託詞,事實上劉澤清已經不大將眼前這兩位親王放在眼裡了。
回想當年自己至京師述職,在兵部見六品主事都得下拜問好,一路紅包進去才得平安回山東任職。
現在呢?除非是崇禎皇帝駕臨,劉澤清還有些忌憚畏懼,別的親王或朝廷大吏,劉澤清已經都不放在眼裡了!
此番至杜宅見兩位親王,也是因為高傑,黃得功,劉良佐等人的來信。
這三人中有兩人都屬鳳陽總督馬士英麾下,但此次私信定計,三人都沒有知會任何上司,包括劉澤清自己在內。
幾個武夫已經形同自立,在立儲之事上便是有自己的考量。
從人心和方便來說,劉澤清等人都決意擁立福王!
宗室血脈最近者,法理俱全,擁立一定會成功!
而且福王就在劉澤清的地盤之內,劉部先出兵宣佈擁立,然後各鎮出兵往南京進發,不怕南京那幫文官不從!
訊息一傳開,馬士英頓時慌了神,其人已經往淮安這邊趕過來,同時也是搶先宣佈擁立,成為文官中的擁立第一人。
這個從龍之功,馬士英和四鎮主將算是將其視為囊中之物,誓要搶到手才罷休。
今日便是劉澤清親自來侍奉朱由崧南下前往南京,高傑在徐州不動,劉良佐和黃得功兩人會帶同兵馬與劉澤清會師,馬士英也會親自與會,一總督,四鎮將,便是此時擁立的主要人手了。
福王今年尚未到三十,一生的經歷除了少年時在福王府被當豬養,每天吃喝玩樂之外,便是洛陽被攻克後的諸多逃亡路。
從崇禎十四年到如今不過三年多時間,這個曾經無憂無慮的青年已經歷經坎坷滄桑了。
其實按朱由崧的本心來說,他寧願還當一個富貴王爺,若大明國祚得保,他希望能如父王般挑個好地方安享富貴。
如果戰亂不休,未來可能要混亂幾十年,朱由崧是希望逃往南方,最好是找一個不輕易被兵火波及之所。
杭州便是朱由崧最心儀之所,南宋之前便太平多年,南宋至蒙元都未受兵火,若不是缺少盤纏和侍從,這位福王和潞王兩人早就往杭州跑了。
不過後來潞王還是跑到了杭州,在南明弘光政權完蛋後,大量文官武將擁立這位賢王監國,怎料清軍一至,潞王便第一時間便決意投降,當時楚王苦勸他先跑,反正還有大片地盤,看看有沒有什麼轉機。
潞王的答覆倒也挺有意思,說是大明的情形和南宋已經不同,看似地方挺大,但民心不附,人心早就不在朱明身上了。
從當時來說也是對的,不過這廝若是再逃一逃,沒有兩月就是剃髮令下,天下人心洶洶,原本死透了的朱明煥發青春,潞王不走,他的血脈和名聲都比後來的魯監國和隆武帝要近的多,最差的結果也是和永曆帝差不多,顛沛流離跑路十幾二十年,好歹也是賺的。
結果投降之後,其和弘光帝,荊王,德王,衡王,秦王,晉王等九王一日內被清廷下令處死,理由便是陰謀作亂。
作個卵子的亂……這一群禍都是寧願投降連跑路也不敢的廢物,他們能做什麼亂?
無非就是殺之以絕後患,崇禎的太子,永王,定王,落在李自成手裡還能活命,落在清廷手中,也是早早就被殺戮乾淨。
甚至一直到康熙年間,崇禎幼子已經是衰老村中塾師,結果被查出之後仍然被殺,連收容他的那戶人家都被康熙下令斬盡殺絕。
所謂仁君聖主,也不過如此。
此時潞王站在福王身側,稍微靠後一些,神情間也是相當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