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將自不敢忘。”閔元啟起身道:“一則,沒有周大人末將也要保雲梯關至鹽泰一帶,這是末將自幼生長,也是祖宗所賜之所,輕易不得棄之。二來,古人一飯之恩尚報,周大人對末將的提攜之恩,末將也是忠孝傳家的人,豈能輕易忘卻?”
“若真有緩急之時,且看閔某行事。”
“近來流寇怕不得至。”周亮敏反而撫慰閔元啟道:“初至京師,撫境安民,梳理內閣,六部,得北直,河南,山東,要到咱們南直這邊,怕是最少得一兩年時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末將也是未雨綢繆,早做準備。”
“元啟果然是有大將之風啊。”
周亮敏真心讚歎,閔元啟卻是唯有苦笑了。
他當然希望流寇來的越晚越好,現在南京方面和江北的官員士紳都是把目光盯在李自成身上。
雖然北京的官員多半選擇了投降,但在沒有和李闖交戰前,淮安揚州到南京再到九江武昌杭州福州雲南貴州四川,這一大片地方的官員,有的是真心還心向大明,有的就是抱著最少要打一打的心思。
反正死的是炮灰小兵和普通百姓,他們到時候只要看看真的打不下去了,力不能敵,到時候或是投降歸附,或是直接脫掉衣袍回家當士紳,名聲上都要比主動投降要好的多。
當然了,這樣在新朝的仕途就相當有限,但這年頭的讀書人最基本的羞恥心還是有的,被迫投降和主動投降,前者無所謂,照樣當遺老,著書立說,居家享樂,一點兒不耽擱。主動投降,就算能在新朝當官,但現在新朝立了,從龍勳臣多半是武臣,歷朝歷代都是如此,文官何必上杆子去湊熱鬧,找那份襯?
整個南方,不管江南東南西南,現在大夥兒的心思其實都差不多……周家兄弟為什麼急著抓兵?一則是在最亂的時候要有自保之力,二來就是想要在手中多掌握些籌碼,真的到了李自成主力大軍南下那天,或降或打,就得看李自成過來多少人了。
幾十萬上百萬的大軍,周家兄弟立刻稱李自成為太祖高皇帝。
十萬大軍,可能得看看再說,李闖是不會再叫了,多半就是北方李王。
若幾萬殘敗之軍,這些南明官紳自然就是嗷嗷叫著衝上去,先打了再說。
兩國相爭,打的再狠也沒事,只要不涉及私仇就行。
象高傑那樣,拐跑了李自成的老婆,那就只能死嗑到底了。
這種心態閔元啟相當明白,自嘉靖之後,大明對民間的管制和掌握是在持續的衰退,到崇禎年間又是走了另外一個極端,明明掌控弱了已經積重難返,就要徐徐調治,找一個官僚勳貴太監和皇權各方能接受的新平衡點,崇禎做的最壞的就是胡亂施為,打亂了所有階層的平衡。
到了崇禎十七年時,並不是說大明在江南等地的統治令所有人感覺水深火熱,而是所有人都是一種感覺,這個王朝已經完蛋了,沒救了……
大夥都感覺李自成應該是新朝之主了,只有閔元啟知道,李自成的政治短板太致命了。在滿清貴族還沒有動員前完成編制明朝降兵。
降軍和順軍分別鎮守關隘,缺乏軍餉可以拷掠宮中的大太監和勳貴,藉此斂財也足夠了。
安心京師和各地軍心民心,對舊官僚除有大惡外一律錄用,安撫這些地主階層的人心,對舊有的地方官員照例任用,派員監督即可。
這樣的舉措下吳三桂是不可能叛降清朝,其降清也是風聞京師之後(&n最快發才不顧老子死活痛下的決心,否則在老父落入順軍之手,又和清軍打了多年的前提下,還要剃髮請降,吳三桂雖然毫無操守品格,也應該不至於那般下賤。
待山海關到手,順軍主力和明軍分駐山海關,將宣大薊鎮和山海關防線囊括在中,劉芳亮部往京師靠攏,與主力形成多道防線。
這樣清軍入關的威脅幾乎不存在,最多打打草谷,在李自成已經有基本盤的前提下,漢人官僚士紳和武將也就不太可能投降這個小國蠻夷。
最多一年左右,順軍幾十萬主力沿運河南下,江南浙江東南西南都能傳檄而定,順朝就算建立成功了。
這些想法只能在閔元啟腦海中,他又不可能在此時跑到京師對李自成指指點點。
而且以李自成得勢後的表現來看,政治和戰略眼光終究是此人最大的短板。
進關中,沿九邊打下京師,這是最壞的選擇,偏偏李自成就是這般選擇,這短板非人力可彌補,最少閔元啟感覺毫無彌補的可能。
眼下的平靜維持不了多久,雖然身邊的局面一片大好,但閔元啟明白,這只是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
“我這就回轉泰州見大兄……”周亮敏的心情卻是很好,但他看到眼前的青年武官並沒有多少興奮之情,當下便誇讚道:“閔將軍不愧將門子弟,榮辱不驚,這般鎮定功夫,學生都愧不及也。”
“周贊畫過獎了。”閔元啟搖了搖頭,苦笑一聲。
先知者的滋味,並不好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