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戶這裡發展極快,閔元啟也是需要更多的人才幫手。
諸聞在內的千戶所城的大半吏員都被招募過來,不過吏員也並不盡數合用,有的刁滑之輩剛過來就想上下其手,貪汙舞弊,這樣的人被查出來,免不得被韓森弄上漕船綁上石塊沉到河底,但缺人的麻煩始終沒辦法解決。
百戶裡的關磊也是應募當了吏員,丁汝器卻是到灌南縣城裡親戚家寄居求學去了。
雖然京師陷落,縣試府試院試都明顯會暫停,鄉試和會試就更不知道何時會正常,但所有人都理所應當的認為這些考試遲早會恢復……
不管是大明緩過勁來,或是新朝建立,考試都是頭等大事,也確實是如此。
除了武力上的征服外,科舉考試從隋季開始,到了明末時已經深入人心。
沒有考試就收攏不了士大夫和生員階層,而這兩個階層恰恰就是穩定天下人心的基石。
所以不管大明或新朝,科考都必定會恢復,從這一層來說,丁汝器的決斷也不能說是完全的錯誤。
對閔元啟來說,又臭又硬的讀書人他也不會上杆子去拉攏……拉來也辦不得什麼事,自詡高明,假清高,這般讀書人來了也只是浪費薪餉俸祿。
“村中半大的小子頗多,還是要想辦法集中到一處,教他們識字和算術。”閔元啟思索片刻說道:“認識千把字,能算一百之內的加減法,也就算能書能記,幫的上很多忙了。”
王鳴遠道:“若是這樣,半年差不多就教出來了。”
閔元啟點點頭,決心早些把吏員學校辦起來。
還可以挑一些半大孩子,除了識字和算學之外,教一些測繪和軍事學的常識,這就算是少年軍校生,將來進入軍中,發展的潛力和前途更大。
只是閔元啟也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有足夠的時間把這些夯實根基的事情給慢慢做下來?
“鹽鹼地的事怎麼解決?”李國鼎對閔元啟倒是頗有信心,話語說到這裡,若說閔元啟沒有什麼成算,怕是也絕無可能。
“其實簡單的很。”閔元啟笑道:“引水至田畝中,預先挖好排水渠,泡田兩到三天再排掉,效果不好就再來一次,兩三次後,土地裡的鹽份就稀釋的差不多了。然後等地塊板結後用深耕之法,最好是挖到兩尺深上下,然後將板結的地塊不停的打碎,如此往復迴圈,這樣的地雖不能說是上等良田,也是和普通的農田沒啥區別。咱們這裡肥又不缺,人力畜力也不缺,畝產兩三石怕是不難吧?”
李國鼎兩眼發直,激動的甚至有些顫抖起來……
“副千戶大人,你說的這個法子真管用?”
“李叔,我還能沒事哄你?”閔元啟笑著道:“絕對是管用,你只管放心便是。”
這樣改良鹽鹼地的辦法,在後世是很成熟的經驗,特別是在生物技術還沒有推廣的時期,也就是閔元啟小時候見的多了。
到後來就不用泡田和深耕法了,用作物改良,或是直接用生物製劑,更省力省事。可能是因為那時候人工費用更高,或是種花木更賺錢吧,鹽鹼地灑上製劑,種上花,沒多久時間便直接改良為上等軟熟土了。
閔元啟在大學時期就學的類似專業,只是現在他可搗鼓不出生物製劑,好在泡田和深耕法也是管用,只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畜力……好在這些東西在這個時代是最容易到手的,也是最不值錢的東西了。
“若是這樣,我現在就敢下軍令狀,每畝的收成,絕不會低於三石!”李國鼎臉上的肌肉都在抖動著,他還不到五十,但鬢角已經白髮蒼蒼,這個百戶一輩子沒打過仗,就是不停的往京師運送漕糧,不到京師的時間就是用在田地裡,研究怎麼伺弄好那些莊稼,以使得自己和麾下的旗軍多獲得一些收成。
一個百戶,再窮困也不至於餓肚子,富裕些的百戶還能養幾個家丁,最少也擁有過百畝土地,會有一定數量的旗軍替百戶官種地,李國鼎若是為了自己,完全可以舒舒服服的過完這輩子,但千般辛苦萬般琢磨,其實也是想叫自己百戶下的旗軍能過的好一些。
這也並不奇怪,任何時代任何時候總會有一些品德高尚,志向高遠的仁人志士,可能他們會有舞臺發揮,成就一番事業,也很有可能默默無聞,終老一生。
李國鼎現在就算是有了舞臺,已經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大夥就用心做,咱們雲梯關必定會越來越好。”閔元啟心中也是一陣暢快,不管怎樣,眼前這一片地方是因為自己的到來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內心隱隱有一種期盼,如果自己能發揮的更好,將手頭的事做的更好,是不是能使眼前的歷史,發生更大的,更好的轉變?
這還是頭一回,閔元啟內心有了這樣的轉變。
連閔元啟自己都沒有察覺,隨著實力的增加和威望的增長,四周的人們對他的信任與日俱增,現在的他已經不是一心一意想著南逃,最不濟也是想著要將跟隨自己的人都帶上,甚至在內心深處,隱隱間已經有些微妙的變化:是否可以做的更好,改變華夏即將沉淪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