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葡萄牙沉船上發現佛郎機和紅夷大炮後,大明能迅速仿製的原因,上下俱是重視,知道是軍國重器,明末在火器的仿製和運作上是相當出色的,但整個朝廷體制崩壞,上下離心,財政破產,火器也救不了大明。
眼前的兵器,勉強夠編成一個百戶。
閔元啟幼學兵學,絕非是門外漢,但他現在對闖軍的戰術戰法,還有明軍主力的戰術戰法,以及清軍的戰術戰法,這些東西均是一無所知。
按明初時的兵種編組和訓練,閔元啟心裡沒底,不知道是否能適應眼下的戰事,若苦訓出來,連小股的流寇或官兵也敵不過,那就真的成了笑話了。
……
閔元啟練了一套拳後,做飯的婦人已經把飯煮好,並且告退離開了。
月涼如水,四周逐漸安靜下來,多半的軍戶都吃罷了晚飯,各家的心情都挺好,閔元啟隱隱聽到不少說笑聲,還有兒童的嬉鬧聲傳來。
不過到閔元啟吃飯時,各處均是安靜了下來。
偏廂中點了一盞油燈,臘燭是昂貴的物品,閔府中倒是藏著幾十根,但只有晚上來貴客時才會點臘,平常時就是用油燈。
油燈的燈芯泡在油中,點燃久了要剪去一截,屋中才會再復明亮。
煙氣繚繞,燻人眼睛,在這種燈下看書是要將眼睛看壞的。
閔元啟桌上是一大碗二米飯,這種米飯就是一半精米,一半糙米,然後是一份煎魚,一份攤雞蛋,再配上醃雪裡蕻和醃蘿蔔條,做飯的婦人是百戶裡有名的巧手,眼前飯菜光澤誘人,口味適中,鹹淡搭配,看起來勾人食慾。
但閔元啟卻是不急著吃飯,而是攤開一本書來觀看著。
“紀效新書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了……”閔元啟看的還是第一卷的束伍篇,此外還有長兵篇,短兵篇,操令篇,陣令篇,諭兵篇,法禁篇,比較篇,行營篇,出征篇……林林總總內容極為繁多。
從為將之道,到軍法,再到選兵,操練,諭令宣揚,還有平時的軍紀,射法,刀法,槍法,金鼓之法,駐營之法,行軍之法,林林總總,十分豐富。
而戚繼光的宣講,語氣平實,象是有長輩在你面前絮絮叨叨說個不停,事無鉅細,生怕你記不得,一講再講。
閔家這樣的將門世家,就算是衛所出身,武器兵書也是不缺的。但閔元啟並未看到有六韜,吳子,將苑,還有孫子兵法等這些著名的兵法書籍。
倒是記憶中有一套宋人的武備志,林林總總過百卷,後來因為是宋版書籍,價格不菲,似乎超過百兩,在十來年前閔家異常窘迫之時被閔乾禮變賣掉了。
現在家中尚有的兵書,只有這一套二十多年前版印出來的紀效新書。
戚繼光此書一出之後轟動一時,當時戚帥又處於權力巔峰,可稱為武人楷模,不管是戰功,本事,文采,還有功勳都是被人稱道一時。不過後來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戚繼光也被連累,沒多久就鬱鬱寡歡而逝世。
相較之下,李成梁因為武力來自家丁和遼東地盤,蒙古人連續入侵都往遼東,根本不敢侵犯戚繼光的薊鎮,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李成梁雖然看著反擊犀利,斬首過萬,但遼東也被騷擾的不輕,蒙古人被斬首萬級,被他們搶掠和禍害的漢人百姓又有多少?
但越是如此,李成梁就越是顯得不可動搖,朝廷敢調走戚繼光,卻根本不敢打李成梁的主意,因為戚繼光練的是整體,是全部將士,不重家丁。而李成梁鎮守遼東,主力就是他的幾千李府騎兵,全部是李家的家丁,生死相依,榮辱與共。
一動李成梁,則遼東必亂,比起打壓戚繼光後果要嚴重的多。
閔元啟翻著紀效新書,慢慢吃著飯,心中比較兩位名將的得失,漸漸也是有了一些想法。
練兵之法,在當今之世肯定是要學戚繼光。
首先是入門容易,怎麼選兵,怎麼打造器械,怎麼練槍法射術,怎麼練軍陣,甚至金鼓旗號行軍紮營都幫後來人想好了,娓娓道來,鉅細靡遺。
戚繼光練兵和對敵的時代,距離現在不過幾十年,武器戰術都不可能落伍。
戚繼光的威名和戰功說明他不是紙上談兵,事實上武將們很少看孫吳兵法,倒是文官們喜歡,他們看一些孫吳兵法就以為知兵,誇誇其談,自以為是,對細節既不瞭解,也不感興趣。而大明祖制是以文馭武,文官確實知識豐富,但臨兵對陣又不是靠知識,是靠紮實的軍陣和人們拿血汗性命去拼。
這樣的體制能出現熊廷弼和盧象升,也就會有袁應泰和王化貞。
閔元啟不懂太多歷史細節,但他懂得從細果中汲取教訓,他也只知道俞大猷和戚繼光,李成梁等幾個名將,俞大猷的兵法家中沒有,也不知道俞大帥是怎麼練兵的,李成梁的戰術戰法主要是騎兵,是在不停的騎兵戰中選取豪傑編在家丁隊伍中,他的輕騎突襲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戰法,步兵戰法閔元啟就不知道了。
李成梁是沒有辦法學的,原因也很簡單,整個百戶裡一匹馬也沒有,學個蛋的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