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與鍾馗和閻羅王作別之後,李沫儒獨自走到襄陽城內。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李沫儒記得這是當年莫先生教張青山這首詩的時候,張青山說自己有機會一定 要去襄陽看看,如今卻是他先來了。
李沫儒牽著馬匹走到城內,熙熙攘攘的街道好不熱鬧,他正走著呢,突然聽見旁邊傳來一聲問候,“公子,此行山高路遠,問前程否?”
李沫儒轉身一看,是一個瞎眼的老人,一身道士打扮,一張木桌,上有筆墨紙硯,還有一個籤筒,旁邊的小販吆喝著賣面。
李沫儒回答他道:“我不信命,若是命能算出,那存在有何意義?”
那人笑道:“有意義便是無意義,無意義便是有意義,此為真意。”
李沫儒聽著覺得挺好玩的,問道:“行吧,我且聽一聽你能說出些什麼來。”
李沫儒坐下,問道:“怎麼算啊?多少錢?”
老道人道:“銅錢十三文,一文不多要,一文不能少,公子可以寫下心中所想,或是伸出手,我摸摸你骨像。”
李沫儒笑道:“老人家,你莫不是誆騙我吧?你都看不見,我寫字,你又如何算呢?”
老道人道:“人有雙目得見世間萬物,故迷其表象而不明其理,我無雙目,不觀五色,故能見人之所不能見者,公子可寫來,瞧小老兒算得準否?”
李沫儒越聽越覺得有趣,便提筆寫了個楊字,他想知道師傅到底是一個什麼人。
老道人接過李沫儒寫的字,用手指觸控紙上,笑道:“公子寫了一個楊字,楊為木子,公子應該姓李,筆力渾厚,有深有淺,似有思念故人之情,想來此人必是公子心中掛念的長輩,小老兒猜得不錯,與公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方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故小老兒猜公子是想問有關自己師傅的事。”
李沫儒沒想到這個老道士竟然真的能猜到他想要問的東西,欣喜道:“仙師,你能告訴我關於我師傅的事嗎?”
老道士手指掐算了片刻,道:“一生只為尋夢去,踏遍天涯又何妨。得見夢中真景色,山作碑文水作墳。”
李沫儒問道:“仙師,你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老道人道:“天機不可洩露,若公子真想知道更多關於你師傅的事,往西十三里,劍斷鐵鏈,或能得知一二。”
李沫儒起身拿出十三枚銅板,遞給老道士,道:“謝謝仙師,我這就去。”
李沫儒給完錢就朝著老道士指點的地方前去,走了十三里,見到一處園林,只見面前有一石碑坊
石碑坊在長年累月的風雨沖刷下成仙灰黑兩色,中間一拱上方用紅色筆墨寫下古隆中三個大字,左邊一拱寧靜致遠,右邊淡泊明志,還有一副對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李沫儒準備朝裡面走,卻見不遠處一根粗大而且略微生鏽的鎖鏈,鎖著一隻石牛,李沫儒記起之前那個算命先生說的話,提劍斬去,沒曾想,竟然只是斬掉了一點淺淺的鐵鏽,而鎖鏈本身毫髮無傷。
李沫儒不禁好奇,按道理來說他的寶劍也算是削鐵如泥了,尋常鐵劍尚不是對手,今日怎麼連跟生鏽的鐵鏈都斬不斷了?
他越想越不對,朝前走了幾步,拿起鐵鏈看了看,這鐵連結串列面雖然生鏽,但是裡面,卻是光彩依然,而且就剛才那碰撞的一瞬間,李沫儒也大概摸清楚了鐵鏈的堅韌程度,竟然和自己的劍不相上下。
試問這天底下還有誰能有這種鍛造技術?他猜想,這鐵鏈一定跟師傅有關,按照算命先生的話來說,只要自己斬斷這根鐵鏈,就能知道一些關於師傅的事情。
他想了想,該如何將鐵鏈斬斷,硬碰硬的話,顯然是不行的,他想如果用清風劍法,加上自己的功力,是不是有希望。
他往後退了半步,將內力匯聚在劍上,默唸清風劍法的口訣:引風入火,火隨風動,清風入劍,劍隨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