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旨意傳出來了,這幾乎是每年的慣例,又有人勸說皇帝遷都了,皇帝又一次拒絕了。
旨意被張貼在朱雀門邊上,人們正在圍觀著。
又有旨意傳了出來,內侍太監朗聲道“陛下旨意,提高天下各道州折衝府府兵,天下兵馬皆提高錢餉五成,戍守邊關將士提高錢餉三倍,子女家眷增設口分田,給予房,醫,教,凡戍守邊關將士上至大將軍,下至隊正,兵士皆如是。”
這道旨意一出來,一經唸誦就引起軒然,皇帝的旨意頗有一種一人戍守邊關全家無憂的架勢。
越來越多的人擠向朱雀門,想要看清楚這道旨意,已有人抄錄下來分發給後方的人。
乾慶七年,上元節的這場朝會,皇帝的旨意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在坊間傳播著。
高士廉對老將軍李大亮道“你看看,這等風景此生可有見過?”
李大亮看著在朱雀門擁擠的人群,人們就差衝入朱雀門,去皇帝的面前傾聽旨意。
近年來,想要聽皇帝旨意的人越來越多,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朝中的旨意開始與最最尋常的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也就導致人們時刻關注朝野的風聲。
李大亮道“老夫沒見過歷代的光景,可這光景老朽的確是第一次見。”
高士廉滿意地點頭。
接下來又是第二道旨意,內侍朗聲道“陛下旨意,修建關中十二座糧倉,儲糧五千萬石,由洛陽轉運,兵部,工部共同主持,各縣聽從號令。”
關中人口三百萬有餘,若能夠在關中儲備五千萬石糧食,即便是保持現在的人口增長,數年內關中不用擔心會鬧糧荒。
皇帝終於出手要遏制住糧價,人們紛紛猜測皇帝是希望關中的糧食價格能夠降,降到六錢一斗?
高士廉低聲道“又是錢糧,又是兵馬,朝中官吏越來越累了。”
李大亮笑道;“恐怕又有不少人要辭官了。”
高士廉也面帶笑容,“陛下從不在乎那些辭官的人。”
換作是以前,貞觀一朝若是有人要辭官,太上皇是一定會挽留的。
但如今的皇帝不同,現在的皇帝不會與朝臣討價還價,想要辭官的一概都準了。
當年兩位輔政大臣離開,皇帝都沒有多加挽留。
接下來又是關於建設的旨意,大抵上都是一些鼓勵生養孩子,並且增加房屋建設的事。
一直到了午時,太極殿已接連給了五道旨意。
午時過去了半刻,又是一道旨意,“御史臺增補河道巡查官吏,工部安排工匠,由魏王與吳王主持。”
人們還在消化著這道旨意的深意,緊接著又有旨意傳來。
“官以正氣持之,人間無正氣,則國不寧,鄭公勸諫之言以警醒世人,命崇文館編撰《文貞錄》願貞觀年間軼事流傳不止,命弘文館編撰《貞觀政要》”
這道旨意就顯得很簡單了,只是兩道編撰書籍的旨意。
自兩晉南北以來,禮法一度喪亂。
以前還在為儒道兩家爭論,治國或以儒,或以法家,又論王道……
不過乾慶一朝並沒有受限於此,在諸多古老治國理念的學說中,陛下哪家都沒有選,而是選了一個對大唐意義深遠的人,魏徵。
《文貞錄》的文貞二字便是魏徵的諡號,皇帝又將鄭公抬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將治國理念與朝政主張,以鄭公的思想為主,以唐律為核心,教化官吏。
或許這種方式,並不會引起太多人的爭論,也不會像儒家典籍那樣,動輒引起長達數十年的爭論,那種爭論會令國家長久沒有核心的治國理念,以至於陷入混亂。
因此,乾慶一朝的理念很明確,且簡單。
明確的點明鄭公的主張,戒奢以儉,賞罰分明,不徇私情,居安思危,善始慎終……
皇帝將鄭公作為天下文人的標榜。
魏徵的話語所有人都要背誦,孩童從蒙學開始就要通讀。
在這個手腕強硬又極度集權的皇帝安排下,今年的朝會上大唐乾慶一朝,文治的主要基調就此定下了。
也不知是從哪裡飛出來一隻鷹,或許是哪個胡人帶入長安城的,它撲扇著翅膀從長安城的坊市掠過,越飛越高,又掠過了圍得水洩不通的朱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