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一打眼便認出了為首那人。見是勾乙,李昊樂了。
若有了快馬助力,何愁追不上蒙面人?
可只須臾的功夫,李昊那股子興奮勁兒又被壓了下去。
勾乙是來報信的。皇上已然知曉李昊不在天牢,此時正在自己的東宮大發雷霆呢。
“趕緊回去吧殿下,好好認個錯,聖上興許會從輕發落的。”齜牙咧嘴的捂著還在滲著血的屁股,勾乙強忍著疼痛,諫言李昊速速回宮。
“舅父不是去了相國寺了嗎,我爹怎麼還是那般模樣?”聽說自己老爹去了東宮,李昊的腦袋登時就嗡了一聲。著實好一會子,才緩過神來。
“閣老是去了相國寺,而且還是跟著皇上一起回來的。壞就壞在閣老替您保證的太好,皇上竟親自去了天牢。可看到的卻是件衣服和首不成體統的酸詩。”
言語間,勾乙從懷裡掏出張黃紙,“您自己看看吧,這是臣照著原文謄寫過來的,一字不差。”
“……”
老爹既然還是怒火未減,就說明自己那點心酸也沒能得到理解。想到這,李昊本就低落的心情便更加的低沉了。
那可是他憋了好多年的肺腑之言,鼓著莫大的勇氣才寫上去的。
“您倒是寫幾句悔過自新的話呀,這當口,您寫這些,聖上能看得下去嘛!”開啟黃紙,勾乙點指著上面的行行小子,皺皺著眉頭說道。
“咱做事能不能思量一下呀!不是臣說您,這當口,您往牆上提的哪門子酸詩啊!”
“我就是覺著憋屈!覺得冤得慌!才寫的!”
“臣下倒是知曉殿下心繫社稷,關愛百姓。可大臣們知道嗎?聖上知道嗎?”
“本宮不用他們知道!也壓根沒想讓他們知道!”
想想那些個擺著臭臉、敷衍自己的學究們,李昊就覺得氣惱。一把搶過勾乙手上的黃紙,團了個實誠,甩在了街路上。
晉宗嚴格,對太子要求也很高。很小的時候就要求他學習很多東西,學不好就懲罰。動輒關進小黑屋,密閉思過。
久而久之,李昊便對學問產生了膩煩。本來會的東西也謊稱自己不會。
逐漸的,頑劣的帽子便扣加其身。學究們也都帶著‘孺子不可教’的心態敷衍他讀書。
李昊生就倔強,骨子裡壓根就沒有‘認錯’這兩字。類似白日裡衝著御輦內的晉宗高喊著‘知錯’,簡直就是底線了。
但人們有個通病,往往只談論不好的一面。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指的就是這個。
李昊心性純良,每每打著外出賞玩的名頭出去接濟百姓。而且用的都是自己的錢糧。
東宮那麼大的用度開銷,李昊一不接受賄賂,二不搜刮民財的,又是打哪來的閒錢呢?
別忘了他有個本事;能看穿石頭。
正是利用了這點特長,李昊才有了閒錢。不過,因此也被貼上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成日裡出沒花街柳巷的混蛋標籤。
玉石雖然珍貴,但卻不能流通使用。只有換取銀錢才能實實在在的幫到窮苦百姓。
又因為達官顯貴經常出沒於花街柳巷一擲千金,李昊才不顧身份、拋頭露面去那種地方兜售自己的玉石。
又因為好多人都認得他是太子,故意賣好多給他銀兩。事後有求於他,他還裝傻不認,也是得罪了很多人。
還有一次,李昊生病了,不能親赴叫花村接濟窮苦的百姓,就叫陪臣勾乙代勞。
誰料勾乙將錢財交給村長後,那村長居然起了貪念私留了一部分,並且還虛報假賬。
李昊知曉後勃然大怒,親手宰了那個村長。因此還被冠上個痞子太子的罵名。
雖然受了冤枉,但他卻懶得解釋。他覺得問心無愧才是最好。
那麼,那首詩是怎麼寫得呢?
李昊討厭文嗖嗖,也討厭墨守成規的格律,他覺得文字應該通俗易懂,能表達意思便好,所以通篇也是大白話,沒什麼格律而言。
原文如下——
此番下天牢,方覺玉宮好。
錦衣又玉食,自在伴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