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七騶之禮,七騶之禮制是皇帝出巡的騎從之制,從皇宮宿衛之中挑選七人導從且以七騶為狀元開道,此為皇帝對狀元的恩寵。
七騶之禮只對狀元,也就是說只有狀元才配騎御馬,其餘進士得自備馬匹。
“狀元小心,小的扶你上馬。”一名金吾衛見李三堅過來準備上馬,於是滿臉諂笑的說道。
這些個文弱書生,雖李三堅看起來不但不是那麼文弱,還身康體健的,但也是書生不是?萬一狀元書生未習馬術,上馬不當,摔了個狗吃屎、四仰八叉什麼的,豈不是大煞風景?皇帝沒準還會怪罪下來的。
“多謝,多謝!”李三堅拒絕了金吾衛的好意,伸手扶了扶馬鞍,單足踩穩了馬鐙,輕輕一躍,翻身上了馬背。
此數年間,李三堅也騎過不少次馬了,特別是去年桂州之行,一路之上幾乎都是騎馬,雖目前說不上馬術精湛,但也算是初具規模了,因此雖面前的這匹馬市是御馬良駒,是高頭大馬,但對於李三堅來說,上馬就再輕鬆不過了。
李三堅上馬姿勢靈動、飄逸,頓時引起了庶民百姓、禮部官吏、金吾衛、諸新科進士的一片喝彩之聲。
常言道,一俊遮百醜,就算李三堅上馬姿勢難看,也是有人喝彩的。。。
七名金吾衛牽來的是匹大內御馬,是一匹產自西北河湟的良駒,渾身雪白不帶一絲雜色,閃閃發亮的,就像是披了一身的銀絲。銀鬃馬模樣神駿,兩眼閃亮,雄姿勃勃立在東華門之前。
李三堅頭戴從八品方頂烏紗長翅帽,兩邊的長翅足有一尺,身穿從八品綠色官袍,腳蹬黑色筒靴,腰纏黑銀飾革帶,騎在馬上,腰桿挺直,身形挺拔,顯得異常瀟灑自如。
根本沒有紅袍,紅色錦緞纏身什麼的,狀元與其他進士一樣,均是一身的官袍,紅袍等等乃是戲文裡的。
唯一的區別就是李三堅左側官帽之上彆著一枚大大的紅色簪花,此為狀元簪花。
“彩!彩!彩!”
“好一個俊俏小郎君!好一個瀟灑狀元郎!”
“壯哉!狀元郎!”
“嗚嗚嗚,我愛死你了,狀元郎!”
“拜託,你是個粗漢好嗎?”
“誰說粗漢不能喜歡小郎君的?”
“。。。。。。。。”
御馬神駿,狀元郎英俊瀟灑,引得眾人是紛紛鼓掌誇讚,同時人人豔羨不已。
狀元一出,前有七騶引路開道,旁有各路行人爭相觀瞻,是千人豔羨,萬人爭逐,場面極為宏大,是盛極一時。
有詩為證: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亦有人云: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千萬,恢復幽薊,逐強虜於莫窮,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也!
狀元一出,天下震動,李三堅之名如春風般的刮遍宋二十四路,使得人人豔羨,人人誇讚,自此上門提親之人是踩破了李三堅家中的房門,宋東京開封府無數待嫁閨中的小娘子們是人人盼望與新科狀元李三堅能有如鼓琴瑟之緣分,魂牽夢繞的。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