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趙括指揮下的趙軍全軍龜縮於燕軍的攻擊範圍之外,這是一個讓燕人非常尷尬的距離。
出城迎擊就要擔心趙軍的埋伏,趙軍此時氣勢正盛,就算是秦人來了都不敢輕言可勝之。
堅守城池就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因為趙軍選擇的這個位置隨時可以進攻居庸塞,但凡燕人有一點疏漏,趙軍絕對會一擁而上。
趙括一聲令下,所有趙軍士卒盤腿坐於地上,趙軍根本沒有選擇安營紮寨,而是就地埋鍋造飯。
慶倫看著城下趙軍的狀況,根本一絲一毫的出城迎擊的想法都沒有。
在他看來趙軍當著所有燕國守軍的面修築山石也罷,就地埋鍋造飯也罷,都只是一種誘敵的手段罷了。
趙軍主將的目的就是想要激怒他這個燕國居庸塞守將,出城與趙軍決戰。
想必附近一定就有趙國的伏兵,一旦自己出城迎擊,很可能等待自己的就是全軍盡墨。
所以即使趙軍看似盤腿坐於地上沒有絲毫備戰的準備,慶倫一門心思的就要堅守居庸塞。
只要信使抵達薊城,相信公孫相一定會立刻意識到情況不妙,派出援軍馳援居庸塞。
等到了那個時候,才是自己麾下這批士卒與趙軍決戰的最後時機。
此時的趙括盤腿坐於地上,正在無聊的在地上比比劃劃。今夜才是自己預計的攻城時機,雖然無聊但他也不介意繼續等待。
居庸塞駐軍主將慶倫的反應可以說完全是在自己的意料之中,燕人居然會派遣如此庸才擔任居庸塞之主將,燕國真是無人矣。
想當年燕昭王手下可以說良將雲集,其中之一的樂毅更是擔任五國之相國,在齊國境內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只可惜行百里者半九十,隨著燕昭王的轟然倒下,整個局勢發生了完全的逆轉。
燕國的氣運彷彿隨著燕昭王的倒下而煙消雲散,短短十幾年時間就再次恢復到原來的模樣,甚至還倒退了一步。
慶倫如此配合,讓趙括渾身上下充滿的幹勁不自覺的洩了一部分,有些索然無味起來。
趙國和燕國二十多萬軍隊就這麼隔著一道城牆對峙起來,相比燕國人的緊張,趙國士卒在趙括的帶領下要輕鬆上許多。
他們已經席地而坐等待吃飯,就是這樣的情況燕國人都不敢出城迎敵。
就連趙軍士卒都看出來燕國人是鐵了心的要堅守城池,既然他們堅守不出,反正到最後也是自己攻城,何不趁機先填飽肚子。
深秋的白晝異常的短,就在趙國士卒百無聊賴的時候,西邊的太陽悄然落下山頭,夜幕開始逐漸籠罩在大地之上。
趙括抬頭看了一眼天空,隨即將所有將領召集到自己身邊:“成敗在此一舉,你們速去各自調集麾下士卒,總算是歇了半天,讓他們打起精神來,準備迎接今晚的戰鬥。”
“諾,末將等人這就前去。”
慶倫絕對不會想到,趙括就是認準了他不敢出城迎擊,為了今夜攻城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