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可以啊。妹子。”
“謝謝誇獎啊,哥哥。”
“妹子,你別這樣,哥哥腿軟,有種要去德國看骨科的感jio。”
“為什麼看骨科要德國?那裡技術好嗎?”
疑惑的裴幼清看到趙守時臉上露出的別有深意的笑容,醒悟過來這話指定不是好話,直接問“德國骨科到底什麼意思?”
“這也不是啥好詞,就不跟你說了。”
“你要不說,那我以後就一直叫你哥哥、??、おにいちゃん”
“不。。不要。。不要停。”
“滾。”
“好的嘞。”
~~~~~~~
~~~~~~~
“很多人都聽說過“世界三大表演體系”,這讓人誤以為存在這樣一種三足鼎立的表演理論的格局,但事實並非如此。
演員在角色塑造上的一個基本分野,其實分為兩派。其一被稱為‘表現體系/技術’。講的是‘由外而內’、‘身體驅動’,他們認為演技既不需要體驗角色的感受。
也不需要調動自己的情緒來融入角色。不動感情我也可以流出眼淚。純技術流。
這種表演方式,我們不提倡。我簡單的說一下就行,所謂的技術派還有一種說法,叫做“流水線演技”。哭也是哭,笑也是笑。
一種表情,你做一次是這樣。做一千次做一萬次依舊是這樣。不出紕漏,但也沒有驚喜可言。
因為演員沒有投入感情,觀眾很難從演員的表演中感受到情緒。自然不容易帶入情景之中。
這麼說你能明白嗎?”
喜來樂酒店裡的一間會議室裡,一塊可移動的白板上寫著密密麻麻的字。
還標註出了重點。例如“表現”、“體驗”、“方法”。
這是劉葉生正在給趙守時惡補關於演員某些必須要知道的知識。裴幼清、郝建、耿浩等人同樣在座,不過他們都是旁聽席位。
認真聽講的趙守時,手不停的在筆記本上坐著筆記。
聽到劉葉生的問題,把筆放下的他想了想,回答道“有點明白,也有點不明白。演戲的根基是劇本。有的人把演戲當做事業,有的人當成飯碗。區別在於態度。
前者用心對待自己的作品。自然而然的投入足夠的情感,這樣的演員展現的角色更加豐滿與真實。後者只是當成一種工作。他們想的就是趕緊拍完下班。讓她笑,她就翹嘴。讓她哭,她就咧嘴。
讓她生氣,她就努嘴。讓她委屈,她就噘嘴。都對,但沒有情感,自然而然顯得做作。
還可能有一種情況,就是某人同時接了兩個乃至數個角色。根本沒有能力與時間去體驗某個角色的內心活動。
不管哪種情況,不管他們學習的的表演方式是何種。他們的表現讓他們在這一時間段裡被劃到了表現派的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