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不可追,往事無可悔,現在說這些都是馬後炮了,不提也罷,忽忽十日而過,不知不覺已經到了放榜的日子,只要位列三甲,就有當官的機會,趕考的莘莘學子是既興奮又忐忑,天還沒亮,就到國子監門口蹲守,去的晚了,連個立足之地都沒有,放眼望去,全都是人,國子監已經被洶湧的人潮包圍,張貼榜文的助教居然出不來,學子們還納悶,怎麼日上三竿了,還不見人來放榜,人堵在裡面呢。
後來府衙的差役過來幫忙維持秩序,清出一條道路,榜文才貼出來。
此次科考不同以往,一共十個榜單,所有的三甲都是並列的,不分高下。
順著佈告欄從左往右看,依次是經濟科、數學科、時政策論科、語文科、武舉科、生物科、河渠地理科、天文曆法科、建築科、化學科,宋代科舉本來就有的詩詞歌賦和經義,併入語文科,時政策論有它積極的意義,原封不動的搬了過來。
三省六部的官員,會從這個榜單裡選取。
而且選擇的是全行業人才。
這在宋代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科考,至少要經過鄉試、省試,這次一步到位,不講門生恩蔭,不談人情世故,也沒有士農工商的限制,更沒有性別限制,可以說人人都有機會,所以老百姓的熱情也是前所未有的高漲,榜文剛剛貼出來,就被洶湧的人潮擠爛了,準確的說,是把張貼榜文的佈告欄擠爛了,榜單稀碎,誰也沒看到。
兩旁的助教差點被踩死。
屬下跑回去向柳沅彙報,柳沅想了想,讓屬下準備十塊金色的布帛,每科的前三甲,用大字寫在布帛上,掛到國子監的門樓中間,剩餘的寫進榜單裡,貼的高高的。
這次秩序好多了。
可是由於人太多,後面的看不到,於是柳沅想到了東華門唱名,找個嗓門洪亮的助教,站在門樓上唱名。
只見這助教手託金帛,朗聲道:“經濟科位列前三甲者,胡銓、不空法師、鄭月娥……”
唸完之後,把金帛掛在門樓上,金色的榜文隨風飄揚,真可謂是金榜題名。
而且這頭一榜,就有胡銓的名字,好像還是狀元,門樓下面的學子全都震住了,此人果非浪得虛名,有些真本事,居然拿到了經濟科的狀元,那麼他跟國君的賭約……
陛下,你可咋辦啊。
大名府的百姓聽說了這個訊息,全都暗罵嶽誠不爭氣,同時攥緊了掃帚把子,只要他敢接受兩府十三州,隨時準備把這個外地來的狀元打出去!
除了經濟科,還有九科,第二榜放的是數學科,數學也就是珠算,珠算在宋代雖然不是旁門左道,在商業氛圍濃厚的大宋非常流行,各個階層都會用到,但是大家除了用來算賬,也不會深入的研究,所以這個榜單很不起眼,被一個不及弱冠的少年領走了狀元,誰也不知道他是誰,他也沒吭聲。
時政策論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參加的人數也最多,根據國子監監生的統計,總共有七萬人參加了這場考試,比其它科目的人數多了一倍,整個廣場摩肩擦踵,人聲鼎沸,助教高喊十幾聲肅靜,才安靜下來。
隨後那位嗓門洪亮的助教開始唱名:“時政策論頭甲狀元,鄭月娥……”
譁。
人群炸了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