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有難,即代表著以明教為首的所有反對元廷的民間組織有難,也代表著以文家為首的所有反對元廷的世家大族有難,還代表著以紅巾軍為首的所有反對元廷的起義軍有難。
因此,徐州一戰被視為是元廷和其反對勢力的公開正面對決也不為過。
元廷以脫脫和太不花等人為首對這場戰役做好了萬全的準備,另一邊以文瑄和韓凌玥為首對這場戰役也早有預料。
從這一點上來看,雙方的主要領導人表現都頗為不俗,但從其領導著的勢力來看,元廷一方則佔了天大的上風。
可以說經至正帝託付的脫脫一聲令下,完全能夠做到殺雞用牛刀,以整個大元的國力來碾壓徐州城這個彈丸之地。
反觀文瑄一方,他和韓凌玥不但沒有求援,還嚴令盛文鬱、毛貴、羅文素等人隱藏實力,視徐州而不見,僅僅傳信給方國珍等人讓他們在浙東鬧出一些動靜而已。
文瑄的苦心或許平常人看不出,但劉福通、杜遵道、鄒普勝、孟海馬、方國珍等所有起義軍的首領都心領神會。
他們沒有本錢馳援徐州跟脫脫放開手腳正面對決,他們只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將眼前正面對著的元兵擊倒。
劉福通和杜遵道難得的聯起手向潁州外圍的元兵發起了衝擊,鄒普勝和陳友諒則兜轉回杭州猛攻千年古城,孟海馬和張椿率領兩瑣義軍的殘餘部隊偷襲襄陽,方國珍和王伏之相互配合急攻台州沿岸……
在這些拼命反抗元廷的軍隊裡,方國珍所部展開的進攻最為兇猛,台州一戰也最為慘烈。
在無憂島的眾人在接到文瑄的傳信後便立刻動身集結部隊,文家的勢力、周家的勢力、蘇生所部、方國珍兄弟所部、王伏之所部傾巢出動,在徐州一戰開始前對臺州沿岸發起了史無前例的猛攻。
方國珍等人的動作這麼大,立即引來了對其戒備心十足的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的注意。
即使之前蘇生面稟達識帖睦邇,帶著方國珍所部假意接受了元廷的招安,泰不華也從來沒有放鬆過警惕,自請為台州路達魯花赤常年為元廷駐守浙東沿岸的門戶,防止方國珍等人復叛。
蘇生買通了沿海的絕大部分官員,並在他們身邊安插了大量的影衛,泰不華則以牙還牙,同樣派出了不少人手偽裝成逃難百姓加入到方國珍的水軍之中,所以雙方都對彼此的動態十分清楚。
方國珍這一邊剛集結完船隻,泰不華一方就接到了訊息,他立即召來身邊的下屬臨海尉李輔德、千戶赤盞、幕僚張君璧等人,議論如何應對方國珍的進攻。
臨海尉李輔德和千戶赤盞久是方國珍都是老對手了,當場建議泰不華立刻發兵,扼守住黃岩的澄江海口,以防方國珍等人起了賊心侵犯臺州內陸。
泰不華點頭稱善,但又擔心此舉會加重海寇的仇視心理,到時候就算他們不想再次叛亂也會因己方的動作而起了疑心。
幕僚張君璧這時獻上計策,舉薦泰不華任用其好友王大珍為使先去與方國珍進行交涉,儘量安撫住這夥海寇,若是他們當真起了賊心,到時候再與其交戰也不遲。
泰不華也知道脫脫正出徵徐州,自己不宜在此時大動干戈,所以對此計頗為贊同,遂起用王大珍為信使,前去無憂島與方國珍接洽此事。
義士王大珍領命之後拿著泰不華的親筆信帶人出海,還不等快舸到達無憂島就被方國珍的人給抓了起來,聽他自報了家門以後才知道是泰不華派來的信使。
王大珍倒是臨危不懼,一副義正言辭的模樣,可方國珍卻始終沒有露面,只將他軟禁起來。
將王大珍拘留在島上是蘇生的主意,文瑄不在,文顯忠身體不佳,所以他就暫時成了無憂島上的軍師。
蘇生知道島上有泰不華的奸細,所以只要按住王大珍不殺也不放,島上的奸細就無法將他們真正的意圖及時回饋給泰不華,如此便可能影響泰不華的判斷。
當天夜裡,在蘇生的策劃下,方家兄弟帶了兩百搜輕便的快船直突海門,趁著元兵防守不夠嚴密的空檔一舉殺入了台州港口,佔據了港口附近的馬鞍諸山作為臨時據點。
泰不華又驚又怒,當即集合官兵開始反攻,年僅五十的泰不華親自持刀上陣,站上海邊的點將臺鼓舞士氣。
“我泰不華出身貧寒,得先帝賞識、前丞相知遇才忝為官身,得以總領一方政務,如今朝廷任命我衛戍東海一偶,更是朝廷對我泰不華的信任!如今海上賊寇反覆無常,竟然膽敢無視朝廷威嚴,再次侵犯海港重地,我等怎可如此縱容他們?各位都是國家的棟樑之才,請務必助某擊退海寇!若能將這些賊寇擊敗,那麼我定會上報朝廷,讓各位享受到應有的功勞和榮譽,若是這一次還是不能擊敗海寇,那我泰不華必定第一個死在海上,以死報國盡忠!”
泰不華上任已久,同僚和下屬皆深知他的為人,他們無不敬佩這位鐵血儒帥,此刻聽他聲淚俱下,站在點將臺上扯著喉嚨嘶喊,眾人也都跟著紛紛落下眼淚。
臨海尉李輔德和千戶赤盞也都是對於海寇之事的主戰派,身為泰不華的左膀右臂他們最先帶頭領命,拔出身上佩劍舉過頭頂大喊:“我等當效仿都元帥為國盡忠!不克敵制勝怎有臉苟活於世!”
“為國盡忠!”
“為國盡忠!”
有怎樣的將領,自然能夠帶出怎樣計程車兵,元兵雖然大部分憊懶成性,可這些跟隨泰不華已久的精銳卻從蔡亂頭時期開始就經歷了每一場海戰,眾志成城之下都振臂高呼起來,主動請願擔任先鋒衝到海上。
於是泰不華等將領親自登船入海,直奔方國珍侵犯之處而去。
深夜之中,泰不華獨自站在船頭暗下決心:“方國珍,這一次不是你死,就是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