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瑄的話一點沒錯,其他地方上的紅巾軍姑且不論,可潁州出身的紅巾軍哪一個不是對明王的名號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今明王雖死,他們無從報恩,可明王的親妹妹明教聖女就在不遠的徐州城內啊!
她如今有難,自己怎能袖手旁觀?不過是一顆腦袋罷了,只要能對得起明教,沒有辜負明王的恩情,那就算死了不也是去蓮花之境逍遙快活嗎?否則知恩不報,就算僥倖逃生留了條性命,來世也定是做牛做馬再受貧賤的窩囊氣。
這一萬人雖然沒有戰鬥經驗,可都是明教最忠實的信徒,經文瑄這麼一喊,瞬間都振臂高呼:“明王不死!殺進元廷走狗!”
“馳援徐州!保護聖女平安!”
何為士氣?那就是一支軍隊的戰鬥意志和鬥爭精神!
這夥人往好聽了說是一萬紅巾軍,從客觀來說不過就是一萬精壯百姓,但他們此刻想打敗敵人的戰鬥意志和忍受幾十年屈辱生活而爆發出的鬥爭精神是任何人都比擬不了的。
當年韓山童突然慘死,明教的人為什麼能夠在劉福通的帶領下迅速起義?不是因為劉福通的領導能力優秀,而是因為韓山童本人在百姓之中的威信和名望實在太高了。
何為明王?即明教中至高無上的神靈。
百姓們視韓山童為出世的明王,這就意味著韓山童在很多人的心裡成為了精神支柱。
他們沒有飯吃,韓山童想辦法給他們吃的;他們沒有衣服穿,韓山童就去想辦法給他們弄來穿的;他們沒有銀子花,韓山童就想辦法去搶元廷的錢給她們花。
可就是在百姓之中,跟活菩薩一樣的這個人物,就那麼被元兵害死了!他的屍身都被懸掛在潁州城頭暴曬!
這公平嗎?
這不公平!
所以當出現了劉福通那樣的人振臂呼應時,整個潁州鮮有不支援紅巾軍的百姓。
此時的這一萬人就是當時配合劉福通等人拿下潁州的百姓中的一部分,他們身無制式盔甲,手中只有不鋒利的農具,讓他們打一場人數佔優的遭遇戰他們都會狼狽不堪,但是一旦他們找到了賴以為生的信念,就立刻會爆發出極為堅定的戰鬥意志。
明王死了,那就保護聖女!
“跟他們拼了!”
“衝!”
“這群人充當元廷的走狗,那不是與畜生毫無兩樣?該殺!”
文瑄愣住了,他自在覆船山醒來時起,就都對明教不甚認可,從骨子裡認為他們是為了造反才四處拉攏百姓。
知道今天他才明白,原來不是明教拉攏百姓,而是民心如此。
百姓要的是什麼?朝廷減免賦稅?祈禱沒有災禍發生?
其實都不是,大家要得到的不過是最起碼的尊重和稍微公平一些的對待。
他們想要做一個頂天立地的人,而不是一個被扣上恥辱稱謂的“南人”。
他們實在被元廷壓榨得太慘了……